• 2014年第17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毛泽东与毛泽东研究的当代境遇及其展望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齐慕实 教授访谈录

      2014, 17(5):1-10.

      摘要 (10041) HTML (0) PDF 1.67 M (58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编者按:毛泽东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长期以来,一大批国外学者对毛泽东研究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与重视,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可以说,国外毛泽东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展现毛泽东在世界范围内反响的一个重要载体,并且它也构成了在异域传播毛泽东理论及其实践的重要平台。本期“毛泽东研究”专栏刊发了国外毛泽东研究著名专家、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齐慕实(Timothy Cheek)教授关于毛泽东与毛泽东研究的学术访谈录。齐教授长期致力于毛泽东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研究,他出版了大量关于毛泽东的著述,诸如《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文献简史》(Mao Zedong and China’s Revolutions: A Brief History with Documents)(2002)《毛泽东:一个批判性导读》(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Mao)(2010)等。本刊特约记者提前将相关问题以英文形式提交齐教授,但鉴于齐教授扎实的中文功底,并且在他的建议下,本访谈主要是以中文交流为主,后期的整理与修改以英文通信为主。为了真实而全面地展现受访者关于毛泽东的整体性思考,我们仅仅进行了文字与表达上的相关技术性修改。“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批判地吸收、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从根本上有助于毛泽东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 胡乔木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认识和反思

      2014, 17(5):11-19.

      摘要 (7428) HTML (0) PDF 1.62 M (8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胡乔木长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对毛泽东有近距离的观察。他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毛泽东晚年错误的表现,探讨了毛泽东晚年犯错误的原因,并就其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总结。同时,胡乔木也强调,要正确看待毛泽东的晚年错误,要从大局着眼,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做出评价。胡乔木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认识和反思是全面而又深入的,显示出锐利的思想锋芒,对于正确开展晚年毛泽东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 奠定改革开放理论基石

      2014, 17(5):20-27.

      摘要 (2395) HTML (0) PDF 1.57 M (22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公认,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新矛盾也不可回避。如何妥善处理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保证改革开放顺利进行,仍要到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中寻找答案。毛泽东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性质和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立场和方法,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原则上的指导。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启了改革开放新征程,从理论渊源来看,来自于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要全面深化改革,顺利完成“两个百年”的重大历史任务,仍然要以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为指导,通过深化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带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 从钱学森手稿分析其对毛泽东思想的 学习与领悟

      2014, 17(5):28-32.

      摘要 (2203) HTML (0) PDF 1.55 M (23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钱学森自1955年回国之后,就开始系统地学习毛泽东思想,并践行终身。他不仅大量地阅读了毛泽东的著述,了解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而且还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和主要来源进行研究分析。在此过程中,钱学森对毛泽东思想的核心要义产生了深刻领悟,并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深化和充实了毛泽东“技术革命”思想的内涵。

    • 为“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辩护——与陈波先生商榷

      2014, 17(5):33-39.

      摘要 (2421) HTML (0) PDF 1.59 M (24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可能世界语义学和严格指示词理论,克里普克提出存在“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的全新见解,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国学者陈波先生近来对克里普克的有关论证进行了系统批判,得出了关于“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的否定性结论。仔细分析陈先生的论证可以见得,其对克里普克的反驳建立在一些基本前提与诉求的分歧之上,而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追求本体论与认识论的严格界划。

    • 评绿蓝悖论的消除主义方案——与陈晓平教授商榷

      2014, 17(5):40-44.

      摘要 (2289) HTML (0) PDF 1.60 M (25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绿蓝悖论,西方学界有代表性的解悖方案主要包括语言主义方案、贝叶斯主义方案和证伪主义方案。我国学者陈晓平教授独立地提出不属于三种方案的消除主义方案。根据该方案,绿蓝悖论所涉论证中某个牵涉证据陈述的前提并不成立。我们从两个方面提出批评意见,认为该方案并不是一种令人满意的解悖方案。

    •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下的农民公民意识培育

      2014, 17(5):45-51.

      摘要 (2245) HTML (0) PDF 1.56 M (16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村既是整个社会建设的重点,也是社会管理的重点。农村社会管理和民生的改善,可以为发展社会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积累正能量。十八大确立的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为农村社会管理提供了体制保证。然而,农民的公民性不足、农村社会发育不成熟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通过农民现代意识的培育,来提高农民的公民性、促进农村社会的发育,从而形成真正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农民参与的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体制,最终形成一个有活力的社会与一个强大的政府携手并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觉、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

      2014, 17(5):51-56.

      摘要 (2018) HTML (0) PDF 1.56 M (19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体现了道路自觉、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三个自觉”相互联系、互为前提,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 企业社会责任非正式制度的诱致性变迁

      2014, 17(5):57-62.

      摘要 (2147) HTML (0) PDF 1.56 M (19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经济制度由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及其实施机制组成,企业社会责任方面问题的根本原因要从企业家的价值追求、商业信仰、文化习俗等非正式制度方面探求。企业社会责任非正式制度诱致性变迁的四个特征是需求主导、自动自发、路径依赖、难以移植。企业社会责任非正式制度诱致性变迁的路径需要找准逻辑起点、落脚基点,把握好过程支点。逻辑起点是修复文化断层,接续社会责任的文化传统基因;落脚基点是形成企业家群体共有的信仰和责任价值观;过程支点是企业、政府、社会三方力量并行不悖。

    • 论尼采的“游戏”美学

      2014, 17(5):63-69.

      摘要 (2128) HTML (0) PDF 1.62 M (40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成的游戏、解释的游戏和永恒轮回的游戏,是理解尼采“游戏”美学的三个步骤。这种“游戏”美学启示我们:世界始终处于生成之流中,我们从来都是以审美的方式对世界不断重新解释和评价,我们不拥有实在和真理,只经历形式和修辞;永恒轮回的世界游戏带来了新也毁灭了新,既揭示了生命过程的非线性和无理性,又嘲弄了人生目的和意义的虚构性,但是世界需要在这种虚无中运转更新而永葆活力。从这种意义上说,审美冲动根本上是一种强大的权力意志,它创生世界,也创造虚无,它在生命与世界的嬉戏中成就最伟大的快乐,即艺术的快乐。

    • 论席勒“审美至善论”的 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2014, 17(5):69-72.

      摘要 (2091) HTML (0) PDF 1.54 M (30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席勒认为,美和艺术既是通向道德、崇高的手段,更是道德人所应追求的最高目标,这就是著名的“审美至善论”。一方面,席勒的关于审美能使人得到精神解放和自我实现的观点,在当前这个重视物质的时代,是一个长期的重要话题;另一方面,席勒的理论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对审美至善的实践途径缺乏具体阐述。重新审视席勒的美育思想,对当代青少年教育、文学艺术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国际民主法治的特质要求与发展趋势——兼论国际体系转型背景下国际法律秩序的重塑与发展

      2014, 17(5):73-80.

      摘要 (2164) HTML (0) PDF 1.57 M (1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民主是政治平等与自治参与的结合,法治则是一种法律治理与规则信仰。民主的制度化才有法治,法治的前提是民主。国际社会“无政府”的性质使国际民主法治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逐步达成,但主权与霸权既依存又斗争的“两元结构”制约了国际民主法治与合作的发展。全球化条件下新兴大国的群体崛起、国际社会转型的加快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增多有利于国际民主法治与合作的推进,而不断推进的国际民主法治与合作也有利于保障国际秩序的稳定与国家之间的和平发展。

    • 论金融复杂性监管制度的构建

      2014, 17(5):81-87.

      摘要 (2209) HTML (0) PDF 1.56 M (1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传统的行为监管模式一直是各国金融监管机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方式。然而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却为这一模式的实行及其效果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复杂的金融网络与构成该网络节点的各种金融机构形成了某种复杂性的“紧耦合”结构,流动性导致的风险传递性也大大加强,往往也因这一特性而产生“蝴蝶效应”。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监管机构亟须寻求一种并不总是针对风险行为且更富弹性的结构监管模式,以便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代金融网络中实现其维护金融系统稳定的监管目标。

    • 循环经济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中 财税制度创新研究

      2014, 17(5):88-92.

      摘要 (2425) HTML (0) PDF 1.55 M (14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财税政策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当前,由于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缺乏专门的金融信贷机构且系统性与完整性不强,难以对循环经济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发挥应有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在税收制度方面,由于保护资源与环境的主体税种缺位、整体税收政策的协调性不强、税收优惠政策不够合理且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从而导致了税收制度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方面的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必须创新我国的财税制度,体现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以建立完善环境财政政策体系及绿色税收体系为目标。

    • 湘西沅水流域古城镇分布特征与 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4, 17(5):93-97.

      摘要 (2525) HTML (0) PDF 1.61 M (2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沅水流域古城镇历史文化悠久,城镇布局与选址体现了古老的五溪文化精髓,具有典型的山水文化小城镇分布特征,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在传承流域本土住居文化、保护流域自然生态、协调新老城区建设、尊重多民族特性等基本条件下进行。同时,沅水流域地区的小城镇形态与沅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从流域区域规划的宏观层面,分析当前沅水流域小城镇建设的问题所在,对湘西沅水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准确定位与合理布局。

    • 论《说文广义》的虚词研究

      2014, 17(5):98-104.

      摘要 (2161) HTML (0) PDF 1.64 M (28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王夫之在《说文广义》中提出语助皆有所本,揭示了虚词由实词演变而来;所用术语初步体现出虚词次范畴的分类意识;考释虚词重视书证;论及汉语虚词的兼类现象,对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进行了详细阐释;对同类虚词重在比较,探讨声气运用的差异,与古汉语虚词研究成果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学界关注。

    • 从伽达默尔的合法偏见论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2014, 17(5):105-109.

      摘要 (2314) HTML (0) PDF 1.55 M (32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西方哲学诠释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出了以合法偏见论为基础的哲学诠释学体系。他认为,是“合法的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历史性因素,而理解的历史性和文本意义的开放性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创造性翻译。埃斯卡皮更是明确提出,翻译就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好的文学翻译确实也应该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在翻译过程中,创造性叛逆表现为翻译主体在某种明确的再创作动机的偏见驱使下的创造性行为,表现在对原作的能动的转述和转换。当然,由于受源语和目的语中语言文化规范的双重制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并非是没有限度和范围的,而应是通过译者与文本之间的不断对话,使个人视界与历史视界达到最大程度的融合。

    • 顺应论与TT中的元语言阐释

      2014, 17(5):110-114.

      摘要 (2259) HTML (0) PDF 1.55 M (2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元语言是语言交际中一种重要且普遍的话语现象。在TT(教师话语)中,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元语言,并在师生交流中通过元语言进行交互调整。从顺应论视角来看,TT中对元语言的选择与顺应是对各种语境关系的顺应。TT中的元语言功能,除了自然语言的一些常规功能外,还具有解码释义、认知模式化以及衔接标识等多种功能。因此,英语教师在TT中应增强元语言意识,充分发挥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 变革的村庄:农耕文明裂变下的乡村书写

      2014, 17(5):115-119.

      摘要 (1973) HTML (0) PDF 1.55 M (2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城市化、市场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古老的乡村挟裹在时代漩涡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世纪之交的乡土小说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续写着乡土世界的变迁,形象地展现乡土情感日渐式微、乡村政治走向瓦解、乡村伦理不断颓败的现实图景。这些小说文本准确地把握住了当下乡土世界含混而复杂的时代脉搏,透露出作者面对农耕文明裂变下乡村现实的迷惘与无奈,同时在深层次上触及到乡土中国现代性构建的价值困惑。

    • 论唐代乐舞诗与梁朝乐舞诗的差异

      2014, 17(5):120-126.

      摘要 (2204) HTML (0) PDF 1.64 M (29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唐前乐舞诗最多的是梁朝,为唐代乐舞诗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但与唐朝尤其是中唐乐舞诗相较,梁朝乐舞诗在描写对象、功能和写作目的三个方面与唐代均有较大的差异:即从梁朝乐舞诗的单纯描摹舞姿舞容的咏舞女变为唐朝的注重乐舞效果的赞舞艺,从梁朝的审美娱乐功能发展为唐朝的陶情、悟道、政治教化等多重功能,从描摹外物到抒情言志。实际上表现了两者一为娱乐一为礼乐的不同。

    • 冯至诗歌人称话语之嬗变

      2014, 17(5):127-132.

      摘要 (2192) HTML (0) PDF 1.62 M (2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冯至与同时代诗人相比,具有强烈的人称意识。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其诗作的核心人称话语经历了“我”向“我们”再向另一个“我们”的嬗变。早期诗歌中的“我”以个性解放、自由为诉求,以“个我”为本质特征,浓缩着“五四”精神;40年代的“我们”具有存在主义品格,或者说是存在主义意义上的言说主体;五六十年代的“我们”则属于阶级的、人民的“大我”。这种人称话语嬗变是诗人与时代相遇、对话的结果,是其诗思独特性的体现

    • 论《一千英亩》中吉妮的创伤与愈合

      2014, 17(5):133-137.

      摘要 (2617) HTML (0) PDF 1.56 M (2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简·斯迈利的小说《一千英亩》以女性视角勾勒出不同历史时期人物的创伤体验,书写了美国20世纪普通女性创伤的全景图,展现了吉妮从躲避创伤、直面创伤到走出创伤这一艰难的生存与救赎历程,揭示出简·斯迈利在关注女性个人心理创伤的同时,更以细腻的笔触直指造成以吉妮为代表的女性群体创伤的原因,反映了简·斯迈利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思考和对生态危机的忧虑。

    • 论乔治·艾略特晚期作品中的伦理主题

      2014, 17(5):138-143.

      摘要 (2318) HTML (0) PDF 1.57 M (2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乔治·艾略特捕捉到了弥漫于19世纪英国社会的情感结构,多角度探讨了工业化浪潮下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对人类社会的精神冲击。在传统的宗教性超越秩序解体的情况下,如何找到新的现实秩序的支撑,从而摆脱道德上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解决现代性道德文化危机是乔治·艾略特追问的问题。作者提倡通过扩大人类同情心和“尽义务”来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个人及社会道德进步,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 牛津大学的人文精神及其现实启示

      2014, 17(5):144-149.

      摘要 (2173) HTML (0) PDF 1.56 M (2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牛津大学素有博雅教育的传统。其中,人文精神是其自觉追求的目标。牛津大学的人文理想及其课程实践的生命在场是对大学人文精神的一种现实回应。普遍知识的传授、求真之路的朝向、绅士典范的培养以及哲思传统的守护,坚守着牛津大学的人文理想;显性人文课程和隐性人文课程的设置,践行着牛津大学的人文理想。牛津大学对人文理想的践行和整全人的培养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启示。

    •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道德原则探寻

      2014, 17(5):150-154.

      摘要 (2990) HTML (0) PDF 1.55 M (16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其自身的价值预设,这种价值预设需要道德原则的引导。伦理作为一种软约束力量,对个人与群体的作用效果显然是不够的,它缺乏强制性。把相对抽象的伦理要求、道德命令具体化为群体成员所必须遵循的一系列可操作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形成一种伦理制度,它就具有群体性、他律性与强制性的特点。因此,从道德这一维度入手,我们需要重新构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伦理基础,这种伦理基础就是以教育公平、教育正义原则为圭臬,以人道主义与共享原则为内容,以个性发展原则为最终目标,这些原则的和谐统一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伦理品质。

    • 基于手机平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14, 17(5):155-159.

      摘要 (2407) HTML (0) PDF 1.55 M (2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手机的一体化趋势使手机的功能不断得到扩展和提升,手机的教育功能更加凸显,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手机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运用手机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着重构建由主体交流法、主题讨论法、信息共享法、生活融入法、产品开发法等组成的方法体系,构建由组织体系、监督体系、评价体系、制度体系等组成的保障体系。

    • 大学网络舆情生态及其伦理学反思

      2014, 17(5):160-165.

      摘要 (2275) HTML (0) PDF 1.56 M (1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互联网的开放性、民主性、隐匿性、随意性等特征使得网络成为大学生表情达意的重要渠道,不少大学生已经习惯于通过论坛、微博、贴吧等网络空间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言论,以此来达到情感沟通、发泄、解惑等目的。虽然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素养,但是由于伦理道德教育机制及社会时代背景关系,多数大学生的伦理意识比较薄弱,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极易在网络空间中发生言语和行为上的伦理失范,特别是在一些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上,当个体情绪没有得到正确疏导时,群体的极化效应往往容易造成声势浩大的网络舆情,形成群体性的伦理失范行为,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 湖湘木雕实用性探讨

      2014, 17(5):166-169.

      摘要 (2339) HTML (0) PDF 1.61 M (16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类以木头制作生产工具原本出于实用目的。木雕艺术作为营造空间的艺术形式,其造型形态的多样性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湖湘木雕与湖湘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作品都精妙绝伦,能够体现出创作者的艺术审美情怀,且不流于表面的奇淫技巧,完全将审美意义融入到了实用功能之中,体现了湖湘人求真务实的精神。湖湘木雕的实用意义远远大于审美意义。

    • 论体育民生化发展思潮

      2014, 17(5):170-174.

      摘要 (2490) HTML (0) PDF 1.55 M (1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文献调研、历史研究等方法对民生体育与体育民生化的概念进行解读,并从意识和行为两个方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民生化的历史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与分析。研究发现,在意识方面,新中国民生体育思潮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各阶段的发展均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在行为上,体育正逐步迈向第二个发展阶段,即民生体育阶段。

    • 中国体育史学史研究管窥

      2014, 17(5):175-180.

      摘要 (2267) HTML (0) PDF 1.56 M (19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体育史学史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体育史学自身发展的历史。我国体育史学史研究涉及众多学科门类,形成了以体育学和历史学为主线,以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为辅助的综合化研究理路。论及中国体育史学史研究的中心论题,这既来源于对我国体育史发展不平衡的归因分析,也涉及体育史学史建构的基本问题。我国体育有没有自身运动发展的历史脉络,关键在于探讨体育史学史研究命题缘起问题;我国体育的实践禀性是否拥有史学的居所,重点在于围绕中国体育史学史归属作出研判;当前体育学科发展史能否代表体育史全部,任务在于观瞻中国体育史学史的发展前景。

当期目录 Current Issue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