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17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毛泽东和梁漱溟对中国社会的认识

      2014, 17(6):1-7.

      摘要 (2080) HTML (0) PDF 1.81 M (2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毛泽东认为中国是一个阶级对立的社会,梁漱溟认为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两人根据各自对中国社会的定性实践了不同的救国之路,最终毛泽东的救国之路获得了成功。尽管从救国的角度而言,毛泽东获得了成功,但他们当年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并非简单的对错问题。

    • 毛泽东新人思想理论依据考释

      2014, 17(6):8-14.

      摘要 (2206) HTML (0) PDF 1.75 M (1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儒家新民理念旨在培养圣贤,以臻治世,理论依据是天人合一,终极依据是“天”。近代新民思潮旨在培养新国民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以救亡,理论依据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民”以“国”为暂时归依之处。毛泽东新人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依据,旨在通过劳动和社会运动等方式来发展人本身。与两者相比,毛泽东新人思想既不再以成圣为目标,亦不再以国家为归宿,而是要使新人在人类的意义上成为人之存在意义的自我承担者。

    • 黎锦熙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

      2014, 17(6):15-19.

      摘要 (2193) HTML (0) PDF 1.73 M (2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毛泽东的求学历程中,黎锦熙是一位对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教师。在黎锦熙的指点下,青年毛泽东确立了“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的为学之道;也认识到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翻然塞其妄想,系其心于学校”;通过“言天下国家之大计”,青年毛泽东的思想逐渐走向成熟并逐步确定了对未来道路的选择。

    • 毛泽东的代表观念

      2014, 17(6):20-29.

      摘要 (2236) HTML (0) PDF 1.76 M (1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很多方面,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政治满足了皮特金的政治代表的标准:拥护客观的共同体利益和对民众的观点予以回应。毛泽东和伯克、卢梭一样,强调客观的共同体利益的现实性、要创造一个有道德的社会以及公共舆论不受支配。这些特征与自由主义者所强调的政府应对自私自利的公众予以回应的主张背道而驰。当然,中国的民意不允许改变国家的目标,但是这些民意与国家目标的一致就是群众路线以及伯克和卢梭政治(思想)的本质。

    • 广义量词的推理模式研究

      2014, 17(6):30-33.

      摘要 (2129) HTML (0) PDF 1.74 M (2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Peters和Westersthl(2006)、Moss(2010, 2011)、Chow Ka Fat(2012)等相关文献的工作,可进一步概括出广义量词的三种主要推理模式:论元结构推理、单调性推理和广义三段论推理。可以用大量实例对这些推理模式加以说明。由于广义量词在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这些研究对计算机科学中的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克里普克“信念之谜”新探

      2014, 17(6):34-38.

      摘要 (2156) HTML (0) PDF 1.73 M (25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克里普克信念之谜表明,在信念语境中从广为接受的“去引号原则”和“翻译原则”出发能够推导出矛盾。进一步分析可以揭示,矛盾的得出实际上源于经验事实的不利出现,而确定句子的真值必须充分考虑具体的情境。

    • “仁智统一”的哲学意蕴与现代启示

      2014, 17(6):39-43.

      摘要 (2245) HTML (0) PDF 1.73 M (3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儒家“仁智统一”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人道主义与理性原则的统一,体现了知情意与真善美的统一。儒家把“仁且智”作为理想人格的主要特点,“仁智统一”成为人们通往理想人格的必然要求,其中富含的哲学意蕴具有十分丰富的现代价值,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 论《文子》德育思想

      2014, 17(6):44-49.

      摘要 (2007) HTML (0) PDF 1.80 M (17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先秦道家重要著作《文子》搭建了道与万物之间的桥梁,描述了道具有“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五个特性,提出“仁义为本”是治国之基、德政之要,指出德育是个体“虚心返初”和推行德仁义礼、实施德政的前提和基础。《文子》认为德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体道、悟道、得道、行道具有“心小、志大、智圆、行方、能多、事少”特点的圣人,提出了“明道知权”“智能兼备”的人才标准和“不以小恶妨大美”评价原则,并基于“自然”阐述了“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的育化方法,主张个体要“养形修身”,以养神为主做到淡泊寡欲、致虚守静、柔弱谦卑、守精保真;以养形为次做到“节”“适”“和”“便”,形成了系统的德育思想体系,推动了中国德育思想逐步摆脱神秘而迈入理性轨道。

    • 哲学伦理视角下的宋代义利之辩

      2014, 17(6):50-54.

      摘要 (1957) HTML (0) PDF 1.72 M (23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义利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宋代由于特定的历史发展背景使得义利问题更加凸显和复杂。宋代义利之辩主要聚焦于情欲问题、理欲问题和公私问题等内容。从本体论的角度重新辩护论证儒家“义以为上”的主导价值导向和在与功利思潮的论争中将理论进一步深化是此阶段义利之辩的典型特征。

    • 康德与牟宗三美学思想的源流关系

      2014, 17(6):55-58.

      摘要 (2181) HTML (0) PDF 1.72 M (22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牟宗三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充实完善都与康德美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康德美学的特殊地位决定了牟宗三美学思想的发生由来,康德美学的精神义理直接影响了牟宗三早期对审美问题的关注和道德论美学的定位,康德将美视为沟通自然与自由二界的“中介说”又引发了牟宗三晚年对审美、道德“合一说”的论证。

    • 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长效机制的构建

      2014, 17(6):59-63.

      摘要 (2280) HTML (0) PDF 1.72 M (17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网络霸权地位,加紧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使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在分析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长效机制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领导监管、预警反馈、信息疏滤、内容“保鲜”等层面构建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机制的框架体系,并分析机制运行的条件、策略和保障,有利于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抵制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

      2014, 17(6):64.

      摘要 (2136) HTML (0) PDF 1.73 M (30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转型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关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复杂性系统,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必须深入到治理体系的要素构成上,这就使得结构功能主义在这一问题上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从历史维度来看,虽然有社会力量的介入,但国家(政府)始终是传统治理体系的“主力军”。而面对一个现代转型社会,国家治理体系的构成要素应该更加多元化,行为边界更加清晰化,并且在要素行动的同时形塑国家治理的价值观念,为治理体系提供稳定的文化支撑。但在治理要素的耦合过程中要正视各个要素之间的结构张力,通过要素调节实现系统稳定。

    • 国内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述论

      2014, 17(6):69-73.

      摘要 (2279) HTML (0) PDF 1.72 M (40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国内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是否具有生态思想,西方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学科定性,马克思生态思想研究路径,生态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以及国内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的启示等。

    • 嵌入性视角下残疾人就业支持的制度困境

      2014, 17(6):74-79.

      摘要 (2521) HTML (0) PDF 1.73 M (21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努力制定和实施特殊的就业支持政策以提升残疾人就业水平,但政策效果并不显著。从经济社会学的嵌入性视角入手分析残疾人就业支持政策制定和执行面临的制度困境,重点探讨与政策运行具有关联性的制度环境因素。研究发现,国家较低水平的残疾人福利价值取向、相对孤立于广阔制度背景的残疾人就业支持政策工具以及政治导向型政策工具和离散性政策共同体是影响政策运行的重要变量,支持残疾人就业还需政府进一步提升残疾人福利水平,在顶层制度设计中注意残疾人特惠制度与普惠制度之间的互动和协同,凝聚各方力量激励政策共同体中不同主体的责任和担当。

    • 近十年来国内居民幸福感研究要论

      2014, 17(6):80-85.

      摘要 (2098) HTML (0) PDF 1.74 M (49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居民幸福感研究在多学科领域展开,尤其是近十年发展迅速,促进了幸福感研究层面与多元学科渗透,积累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通过梳理近十年来国内居民幸福感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从研究的理论视角、影响因素、测评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展望,旨在为我国居民幸福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企业环境经营等级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

      2014, 17(6):86-91.

      摘要 (2499) HTML (0) PDF 1.87 M (15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现行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制度和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等存在缺陷,无法驱动公司追求高环境绩效,有待设计一套科学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结合环境经营、制度经济学、企业战略和组织资源等理论,设计企业环境经营等级评价体系,并对晨鸣纸业集团进行企业环境经营评级,结果表明企业环境经营等级评价体系能够可视化企业在具体环境管理层面的战略、体制与绩效的绿色程度,发现企业环境经营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环境报告披露、审计和“第三方”认证机制,制定我国企业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制度等,建立基于企业环境经营评级的惩罚与奖励机制,才能提升企业环境经营评级的可信度。

    • 湖南省小额巨灾保险机制创新研究

      2014, 17(6):92-96.

      摘要 (2465) HTML (0) PDF 1.78 M (15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额巨灾保险是巨灾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资金来源,对确保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通过巨灾保险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按照政府为主导,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巨灾风险分散与转移机制,拓宽巨灾风险基金归集渠道,实现全民参与小额巨灾保险,巨灾风险是具有可保性的。以湖南省为研究对象,根据湖南开展小额保险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构建了投保人、直接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资本市场、政府等“五位一体”的小额巨灾保险机制,并提出了尽快推进湖南小额巨灾保险机制建设进程的政策建议,为湖南省政府各部门提供了好的决策依据。

    • 包容性创新过程中企业和贫困群体之间 “结构洞”的产生与跨越

      2014, 17(6):97-101.

      摘要 (2062) HTML (0) PDF 1.78 M (2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包容性创新需要企业与贫困群体建立起一定的市场经济关系。然而,他们所面临的环境缺乏支撑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制度安排和基本条件,创新活动的开展更多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之上。由于企业与贫困群体之间的社会网络极其松散,呈现出一种弱关系,在此情景下产生了“结构洞”,即信息非对称性配置及渠道障碍下的“信息洞”、资金匮乏及知识技能不足导致的“资源洞”以及制度安排和基本条件缺失下的“市场洞”。为跨越“结构洞”,引入第三方——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英文缩写NGO)来为企业与贫困群体搭桥,从而实现两者间信息资源的流动、社会网络的耦合以及信任关系的建立。

    • 城市人民公社公共食堂成因探析

      2014, 17(6):102-106.

      摘要 (2136) HTML (0) PDF 1.73 M (3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人民公社公共食堂是“大跃进”的产物,此论断有一定的道理,但仅从实践的层面上阐述了城市人民公社公共食堂产生的社会根源。实质上,城市人民公社公共食堂产生的根源是复杂的,有理论根源、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其中,思想根源则是关键,是主因。

    • 民国平政院研究的考察与反思

      2014, 17(6):107-112.

      摘要 (2167) HTML (0) PDF 1.74 M (24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平政院是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移植自西方的行政诉讼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行政审判机关。近十年来中国学界对平政院的研究已日趋完善,但仍然存在着不足。有必要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尤其是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的分类考察,反思学界近年来研究平政院的得失,并提出一些思考,为以后相关研究的展开提供借鉴和参考。

    •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意识的历史演变及 对中共外交政策的影响

      2014, 17(6):113-119.

      摘要 (2007) HTML (0) PDF 1.74 M (2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意识是指马、恩、列、斯、毛等革命领袖对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国际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阶级使命的一种自我觉醒和政治诉求。国际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在领导世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也存在其历史局限性。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人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势,审时度势地制定了符合中国特点的外交政策,这对改善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形象、改善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生存处境,具有重要意义。

    • 论弗里尔历史剧的叙事伦理

      2014, 17(6):120-125.

      摘要 (2146) HTML (0) PDF 1.74 M (18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当代爱尔兰剧作家弗里尔的两部历史剧《翻译》和《创造历史》来看,弗里尔历史剧具有历史叙述的想象性特征,剧作家的历史观与20世纪80年代“户外日戏剧公司”的文化政治诗学之间存在深层通约,弗里尔历史剧中“共融”的叙述伦理,对于反思历史剧中历史叙述之伦理尺度构建具有很大的人文意义。

    • 中国20世纪初期隐逸文学与佛教的关系

      2014, 17(6):126-132.

      摘要 (2431) HTML (0) PDF 1.74 M (2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现代隐逸文学,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上承古代隐逸文化传统,下接当下文学风尚。它承载了多重的文化意义,为文学样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向度和研究可能。隐逸派作为现代文学的典型存在,与佛教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现代隐逸文学研究为隐逸文化和隐逸文学的丰富性提供了多种可能。

    • 北宋师门姻亲关系与文学传承

      2014, 17(6):133-139.

      摘要 (2159) HTML (0) PDF 1.80 M (2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北宋士人师门姻亲关系主要有从亲戚问学与因问学而缔亲两类。由亲戚而成师弟子的师承关系,多发生在士子启蒙、初学阶段。因问学而缔亲则多不强调其经济条件、家世门庭,而更重视其本人的才学识见。师门联姻有益于扩大文坛交游圈;弟子侍侧既久,于师门学问了解更深;师生交流时更加直接;促进了弟子对师门学术的自觉传承、传播。

    • 《郑风·有女同车》本义考论

      2014, 17(6):140-143.

      摘要 (2099) HTML (0) PDF 1.78 M (2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关于《郑风·有女同车》一诗之本义,自古以来诸家观点各异,究其本质而言,无外乎解诗之法不同,由此亦可观汉学宋学之别。从诗歌文本出发,以同时期史料为可靠凭借,对全诗进行解读,考辨各家说法,才能得出诗歌本义。故以《郑风·有女同车》一诗为例,用此种办法进行考辨、解读,得出全诗并无本事,乃为描写婚嫁之赞歌的结论,进而求得解读《诗经》的根本方法。

    • 夸张话语标记“夸张地说”及其否定形式

      2014, 17(6):144-150.

      摘要 (2144) HTML (0) PDF 1.73 M (24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夸张话语标记“夸张地说”及其否定形式彰显了“夸张—凸显”功能,实现了借助语言形式区分语义层次的预设。夸张话语标记生成的修辞动因是语句关联性的语义限制。修辞主体通过“明示—推理”过程,可以发掘话语的最佳关联,明晰夸张的认知路径。

    • 《芙蓉镇》中的方言运用及其表现功能

      2014, 17(6):151-156.

      摘要 (2117) HTML (0) PDF 1.74 M (29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学作品中方言运用得当,会为作品增添别样的色彩和魅力。古华在《芙蓉镇》的创作中有意无意地运用了大量富有艺术表现力的方言词汇和方言语法,并以其原生态的面貌、灵活性的使用为读者构筑了一个鲜活本真的语言世界,展示了特定历史时期下南国乡村的时代变迁。新时期文学创作应充分挖掘方言中蕴涵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学。

    • Vi+NP句式的非范畴化及其语用构建

      2014, 17(6):157-161.

      摘要 (2037) HTML (0) PDF 1.73 M (20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Vi+NP意为不及物动词后接名词或名词词组,历年来已有众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尚未得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运用非范畴化理论对Vi+NP结构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Vi+NP句式的非范畴化的剖析,掌握Vi+NP句式的非范畴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Vi+NP非范畴化的语用特征进行了四个方面的重点分析,得出“语言规则的变化性和人类语言使用的心理认知动因是Vi+NP句式得以非范畴化的最根本机制和内在动力”这一结论,为Vi+NP句式的语用构建和解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冰心的生态伦理翻译思想

      2014, 17(6):162-165.

      摘要 (2073) HTML (0) PDF 1.72 M (29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冰心追求“尽责于作者”、处处为读者考虑的翻译观,保持归化与异化策略的平衡,体现了翻译诸主体之间共生互生、和谐统一的存在关系;读有所好、译有所选的选材思想,有助于维护语言与文化的整体平衡,表现出强烈的生态整体性意识;翻译与文学创作互为促进,相得益彰,体现了整体性生态和谐稳定、平衡美丽的核心概念。

    • 外宣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原则与方法

      2014, 17(6):166-170.

      摘要 (8068) HTML (0) PDF 1.73 M (127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文外宣文本中通常运用大量的中国文化负载词。然而,中国文化负载词在词义上很难在英文中找到对等词,在表达上也是各有千秋。应该采取灵活的翻译手段,适当地调整原文,改善译文的质量,准确地传递原文的信息。翻译中国文化负载词的原则是保留原文信息、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以及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方法有音译加注、直译加注和意译法。

    • 产品广义交互设计的内涵及其价值转向

      2014, 17(6):171-176.

      摘要 (2134) HTML (0) PDF 1.87 M (25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进入21世纪,产品的交互方式和体验价值成为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广义的交互性不仅包括传统的人机交互,还涉及到由产品引发的人际交互。传统交互设计主要关注物质维度的实用功能和行为维度的使用方式。当代广义交互设计主要聚焦于自然交互和社会交互,促进技术的人性化和人际和谐,人性价值和社会效应至上,正是广义交互设计的价值取向。

    • 当代雕塑材料目的化简论

      2014, 17(6):177-180.

      摘要 (2031) HTML (0) PDF 1.72 M (18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当代大众文化崛起、艺术泛化和艺术非审美性等现象出现的文化语境中,雕塑材料开始以媒介符号和理念两种艺术形态主动介入到雕塑艺术活动中来,它不再是艺术家雕塑活动中的被选择对象。在功能上,材料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仅停留在实用性、可塑性和持久性等特性范畴,从而使“无限定性”成为当代雕塑材料发展的主流形态,当代雕塑艺术开始步入一个以材料为主的“泛雕塑”时代,任何特殊手段和工艺都可以用来参与艺术家的艺术实践,雕塑家选择材料的目的也变得更加明确。

当期目录 Current Issue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