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深入历史走近毛泽东

      2018(1):1-6. CSTR:

      摘要 (1656) HTML (0) PDF 1.87 M (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世纪以来取得长足进展的毛泽东研究,在历经纪念节点的周期性考察“高峰”之时,面临关注度日趋减少的境况。正视这一现状并寻找新生长点,成为毛泽东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继续拓展和深化毛泽东研究,可从发掘历史资料、细化考察阶段、注重方法借鉴、坚持群体研究、增进国际视域等方面努力,更好地呈现毛泽东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在全面考察毛泽东历史作为和世界影响、主动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中更好地把握毛泽东评价话语权。

    • 深化·细化·实化:拓展毛泽东 认知性研究的未来展望

      2018(1):7-11. CSTR:

      摘要 (1767) HTML (0) PDF 1.81 M (10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完善创新毛泽东研究的框架和方法,拓宽理论视角,转变研究方向是破解目前学界毛泽东认知性研究困境的重要路径。将毛泽东研究置于社会史鲜活丰富的沃土之中予以深化,既是消解毛泽东研究“同质化”弊端的一种方法自觉,也体现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科学研究的理论自觉。基于思想史的视角细化毛泽东研究需要重视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阶段史研究,毛泽东思想及相关概念范畴的形成发展和历史嬗变研究,毛泽东与古今中外大思想家的思想比较研究。同时,应在彻底批判虚无化、妖魔化毛泽东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基础上,逐渐建构实化毛泽东评价和研究的科学理性。

    • 国内毛泽东研究新动向

      2018(1):12-19. CSTR:

      摘要 (1531) HTML (0) PDF 1.44 M (14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年来,毛泽东研究一直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一门显学。借助中国知网( CNKI) 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对毛泽东研究领域主要9种学术期刊(2007~2016)的“发文分布”“关键词分布”“下载频次分布”等5项重要指标进行详细统计和细致分析,呈现出毛泽东研究领域的现状、重要议题和热点问题等,同时梳理出近十年来国内毛泽东研究内容、方法、资料、主体和载体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从而为学界拓展和深化毛泽东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 史华慈“毛主义”的“独创性”研究

      2018(1):20-24. CSTR:

      摘要 (1685) HTML (0) PDF 1.11 M (8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史华慈在“毛主义”战略中,提出了“毛主义”具有“独创性”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西方学界展开了两次大论战。至于“毛主义”是否具有独创性,关键看依据什么样的判断标准。这就需要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向度分析“毛主义”与马列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时性与共时性。

    • 佩雷尔曼新修辞学的非形式逻辑属性

      2018(1):25-32. CSTR:

      摘要 (1720) HTML (0) PDF 1018.75 K (2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寻价值判断的逻辑基础,佩雷尔曼提出了名为“新修辞学”的论证理论,它不仅彰显了对传统修辞学的继承、发展和超越,也凸显了听众的重要性。由于作为论证理论的新修辞学与北美地区的非形式逻辑在研究目标、具体论题上都高度一致,而且前者对后者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因而,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可以被视为一种非形式逻辑。

    • 悖论视角下的计算机病毒问题

      2018(1):33-36. CSTR:

      摘要 (1601) HTML (0) PDF 1.26 M (1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高级程序语言的普及与发展,源于程序语言的计算机病毒越发肆虐。悖论与计算机病毒在直观层面并无交集,但实则两者之间存在着深刻关联。在形式上,两者通过集合理论息息相关;在内容上,计算机病毒的产生也具有类悖论机制;解悖方案的探索与解悖标准的确立对反病毒机制的研究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 《遥望》中的创伤事件及其伦理考量

      2018(1):37-42. CSTR:

      摘要 (1741) HTML (0) PDF 1.02 M (13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共鸣的视角看翁达杰的小说《遥望》,发现农场发生的暴力事件构成主要人物库珀、克莱尔和安娜生命中的创伤;他们三人将自己当下的生活和过去相连结以产生共鸣,并且分别作出忠于真理的拟像、背叛真理和忠于真理的伦理选择;他们的伦理选择和未来生活的走向体现出创伤事件的伦理意义。

    • 边界交往与认同路线:《家园》的 文化叙事动力

      2018(1):43-48. CSTR:

      摘要 (1856) HTML (0) PDF 2.36 M (16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代美国女作家玛丽莲·罗宾逊的第三部小说《家园》是描写父子关系与伦理救赎的作品。小说以鲍顿牧师与儿子杰克的边界交往为主线,再现家园权力关系的流动和多重身份话语的对话,勾勒文学人物的文化认同路线和文化异质性所推动的叙事进程,以个体的微观现实书写美国历史与文化精神。

    • “换道超车”:新时代经济高质量 发展路径创新

      2018(1):49-57. CSTR:

      摘要 (1782) HTML (0) PDF 929.88 K (8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学术界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道现实难题。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要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我国以往所采取的“跟随追赶”模式,被长期锁定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低端,难以实现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应当创新发展路径,充分利用新一轮产业革命这一难得的机遇进行“换道超车”,以“中部崛起”带动“两端抬高”实现价值链高端攀升。

    • 基于微观数据分析的产能利用率 趋势变动、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2018(1):58-67. CSTR:

      摘要 (1634) HTML (0) PDF 1.32 M (14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95-2013年中国工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为57.43%,基本呈现波动中上升的趋势;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分析了产能利用率的行业和地区差异,研究发现,经济周期、资本密集度与工业化水平对产能利用率的提高存在正向作用,而对外开放度与国有企业比重对产能利用率呈抑制作用;2013年后,国家关于发布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相关政策对中东部地区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明显。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历史形成、 逻辑主线及实践创新

      2018(1):68-76. CSTR:

      摘要 (2070) HTML (0) PDF 1.29 M (21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源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本认识。它包含了我国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由浅入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丰富了中国传统自然生态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同时统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复合生态系统”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辩证逻辑主线之中;其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及积极建设“美丽中国”等四个方面,并具体落实到全面推行“河长制”,“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建设长江经济带和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共享绿色生态文明发展成果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之中。

    • 科学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的几个问题

      2018(1):77-83. CSTR:

      摘要 (1685) HTML (0) PDF 1.36 M (1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 现代治理视域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论析

      2018(1):84-90. CSTR:

      摘要 (1619) HTML (0) PDF 1.06 M (2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容回避的问题,主要矛盾决定了所要完成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所阐明的新时代,抓住了新时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主要特征,呈现了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契合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厘清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们党未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一个主要依据,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 坚定党内政治文化自信:新时代党建新课题

      2018(1):91-97. CSTR:

      摘要 (1600) HTML (0) PDF 1.62 M (9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坚定党内政治文化自信:新时代党建新课题

    • 党内监督文化的结构、功能及实现路径

      2018(1):98-104. CSTR:

      摘要 (1630) HTML (0) PDF 918.80 K (10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党内监督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关党内监督的制度规范、心理、观念与思想体系等方面的总和。它包括精神层面的党内监督文化和制度层面的党内监督文化,具有保障、规范、教化等功能。党内监督文化的实现既需要深入挖掘本土监督文化资源,积极借鉴国外有益成果;又需要完善精神性党内监督文化建设,强化制度性党内监督文化建设;还需要立足于多维视角,协同推进党内监督文化建设。

    • 区域内生发展下连片贫困区 精准扶贫的质量提升

      2018(1):105-111. CSTR:

      摘要 (1563) HTML (0) PDF 1.62 M (1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精准扶贫并未解决过去扶贫存在的质量问题。精准扶贫的质量问题突出地表现为“适用性”不足。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重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内生动力不足。要激发扶贫主体和对象的内生动力,依据区域内生发展理论,关键要调动当地政府、企业和扶贫对象的积极性。为达此目的,需要实现政府角色的转变,即由“全能型政府”向“能促型政府”转变。

    • 论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演化

      2018(1):112-116. CSTR:

      摘要 (1654) HTML (0) PDF 1.54 M (20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国后,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先后经历了全面控制、分散管理、双重管理和分类管理四个阶段的演化。制度、资源和社会需求三要素构成社会组织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是决定社会组织生存发展的制度性要素,资源和社会需求则是影响社会组织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在这些要素的共同作用之下,与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相对应,社会组织的发展也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 费希特的锁闭商业国思想与现代性批判

      2018(1):117-122. CSTR:

      摘要 (1763) HTML (0) PDF 1.55 M (20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锁闭的商业国》是费希特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作,是其法权思想在现实国家中的具体运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简要介绍锁闭商业国的基本特征,着重阐明费希特政治经济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他所构思的一个虚幻的乌托邦本身,而在于它的深刻批判意义。从现代性批判的角度将费希特锁闭商业国的思想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对自由贸易、人性、生存与自由之悖论的反思,这对我们今天批判地审视资本主义文明和思考现代性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 福山“历史终结论”证伪

      2018(1):123-127. CSTR:

      摘要 (1691) HTML (0) PDF 1.54 M (1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近年来日益暴露出理论与现实的冲突。在理论上,自由理念与民主原则相冲突,自由民主理念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存在深刻矛盾,自由民主制本身的内在矛盾使其难以成为历史的终点。在实践中,未来历史发展日趋多元,而非走向单一的终点,“历史终结论”作为资产阶级学者的意识形态之见已被多样发展的现实证伪。

    • 鸦片战争前后国名译词考察

      2018(1):128-140. CSTR:

      摘要 (1697) HTML (0) PDF 1.71 M (30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鸦片战争前后,国名译词大量进入汉语词汇系统。经考察,《海国图志》卷三十七至卷六十九欧美主要国家的国名译词歧异严重,反映了当时国名译词的基本情况。国名译词歧异的成因主要在于不同的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方式,或者同是音译而源语词不同,同是意译而取义理据不同,也有音译者对同一源语词的语音感知不同而译音不同的。面对歧异,当时学者采用文中加注的方法沟通说明,虽有利于读者理解,但治标难治本。歧异的国名译词可以通过汉化和优化,逐渐走向规范而最终融入汉语系统。

    • 美国华裔文学文化翻译的差异性伦理

      2018(1):141-145. CSTR:

      摘要 (1764) HTML (0) PDF 1.55 M (2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美国华裔文学由于其边缘性和跨文化性而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表述使得华裔作家担当起文化译者的职责。文化翻译的过程不仅迅速构建起他们的文化身份,也是华裔作家对翻译伦理的选择过程。分析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翻译现象,能揭示美国华裔作家改写和翻译中国文化背后的差异性伦理。

    • 概念整合理论对《黄帝内经》中 隐喻的认知解释

      2018(1):146-149. CSTR:

      摘要 (1604) HTML (0) PDF 1.54 M (23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概念整合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问题,不是语言问题;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该理论整体上促进了认知语言学领域的整体发展。数千年来一直被奉为医药圭臬的《黄帝内经》在当代迫切需要从体验哲学和认知学的视角在进行认知分析。该理论对于就《黄帝内经》里的自然型隐喻、社会型隐喻和哲学型隐喻进行认知解读有着充分的解释能力。

    • 赋体“势”论考述

      2018(1):150-156. CSTR:

      摘要 (1704) HTML (0) PDF 1.67 M (1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势”论艺,首见于书法论说,重在形态与体势美,引入文章评论,刘勰所述“即体成势”,兼括诗文,而就赋体而言,论“势”批评尤为重要,且因其“体”异于诗、文而特色显著。考述其要,从创作论看赋“势”,在于绘象骋势;从批评观看赋“势”,在于审体因势;从风格说看赋“势”,则因虚实成势勘进于“丽则”的审美原则。这也成就了诗歌重“意境美”,而辞赋更重“体势美”的批评质性。

    • 曹植的经典意识与辞赋创作

      2018(1):157-165. CSTR:

      摘要 (1691) HTML (0) PDF 1.69 M (19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家对经典的接受往往内化为自觉的经典意识,又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文学创作中反映出来。曹植正是魏晋之际深受经典影响的代表性辞赋作家,自幼潜心经典,服膺儒学,形成了浓厚的经典意识。这种经典意识在其人生观中表现为对儒学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儒家道德伦理观念的接受;在辞赋创作中,一则表现为主题内容上的积极用世精神;一则表现为语言形式上的对经典话语的建构:或直引经典篇名取其篇章义,或截取经典文句和词语取其字面义,或化用经典词语取其引申义。

    •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期间的 《纽约时报》

      2018(1):166-173. CSTR:

      摘要 (1567) HTML (0) PDF 1.66 M (19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中日冲突的两起标志性重大事件,引起了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媒体的关注。在这两次事变期间,《纽约时报》对中日冲突的立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中国的态度由冷眼旁观转变为日益同情;对日本的态度由纵容妥协转变为批评谴责。《纽约时报》关于中日冲突的报道逐渐向抑日援华的方向转换,为美国远东政策的转变奠定了舆论基础。

    • 冲突、融合与自新:网络综艺节目的 发展困境与出路

      2018(1):174-178. CSTR:

      摘要 (1573) HTML (0) PDF 1.54 M (2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网络综艺节目在媒介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产业化运营模式初步形成,节目的编排及制播方式不断完善,但也在价值导向、媒体话语权、产业链结构等方面遭遇了发展瓶颈。化解困境,实现突破式发展,需要节目的制作、经营团队准确把握当前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契机,借力媒介融合,因势利导,从受众参与方式、节目生产策略、产业链结构调整等方面积极寻求自新。

    • 话语视域下的袁隆平媒介形象研究

      2018(1):179-184. CSTR:

      摘要 (1831) HTML (0) PDF 1.69 M (35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革命话语到技术话语到人民话语,从集体主义的呈现到个人特色的凸显,袁隆平媒介形象的生产与演变,真实地映射着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对科学家的态度变化。《人民日报》对袁隆平媒介形象的建构具有鲜明特色,其话语生产模式包括:以意识形态为导向的价值宣传、以英雄原型为根基的形象塑造和以集中报道为主要的实践形式。

当期目录 Current Issue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