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时代的毛泽东曾认为英雄创造历史,崇尚圣贤救世。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他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高度评价与推崇为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压倒一切敌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以及共产党员应该具有英雄的精神品格。毛泽东的英雄观激发了人民群众的英雄气概,塑造了无数的英雄人物,建构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传统。新时代重温毛泽东的英雄观,有利于我们缅怀英雄、维护英雄、争做英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英勇奋斗。
摘要: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反思、总结党内三次“左”倾错误尤其是王明教条主义严重错误的教训,在革命的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对党领导中国革命历程中发生的“左”倾错误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毛泽东批评、反思和总结“左”倾错误的主观主义,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反思和总结在革命道路上城市中心论的“左”倾错误,创造性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反思和总结在统一战线问题上排斥中间阶层的“左”倾错误,形成了争取最多数同盟军的统战理论;批评和反思在组织问题上宗派主义的“左”倾错误,形成了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美国毛泽东研究“心理历史学派”有革命不朽、文化心理和心理传记三种主要分析模型。“心理历史学派”从表面上看追求心理和历史的互动,是唯物史观分析框架的有益补充;实际上,其援引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心理史学从根本上违背了一元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这要求我们自觉规避对“心理历史学派”的外在批判,深入其内在理路有的放矢,同时正视“心理历史学派”的方法论启发,使之成为深化毛泽东及其思想研究的有益资源。
摘要:1947年至1949年,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构想逐渐成熟,创造性地将马列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建国目标,设计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新制度,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制度保障并基本实现,引领和促进了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成功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构想所创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符合中国国情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新中国指明了一条由独立到富强的民族复兴之路。
摘要:在面对说谎者悖论的众多解决方案时,依据一些标准对其进行分门别类,有利于把握解悖方案的整体脉络。然而,随着对意义、有效性以及语篇的新认知等都被用来解决说谎者悖论,新近发展的一些解悖方案并不能被旧的分类标准很好地分类。新的分类标准应当能够将这些新的认知考虑进来,这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厘清悖论的性质,另一方面有助于寻求更为恰当的解悖方案。
摘要:不论是在人类智能领域还是人工智能领域,名词都起着非常重要的认知作用。名词与名词的组合(简称“名-名组合”)在心理学、语言学、认知科学、逻辑学等领域备受关注。而如何选用恰当的工具刻画名-名组合,对揭示名词的句法和语义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集合论为工具,以最直观的方式刻画不同类型的名-名组合的本质特征,进而明确不同语境下名词的形式语义,这有助于机器正确理解和分析不同文本中名词的准确涵义。
摘要:朱利安·巴恩斯的多部小说以法国为重要参照界定和反思英格兰性。在法国情结的影响下,他笔下的英格兰人在性格、思维和艺术审美等诸多方面与法国人存在明显差距,处于劣势一方,这与英格兰的传统自我认知形成鲜明对比。事实上,巴恩斯的法国情结并非意在“法国化”,而是为了反思传统英格兰性的狭隘和局限。通过“跨越写作”,巴恩斯将法国文学和文化影响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在坚持英格兰文学民族个性的同时,创作出风格独特的作品,实现了文学上的创新和突破。
摘要:《甜牙》是布克奖得主、英国当代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继《赎罪》后的另一部作品。这部引起广泛争议的作品用嵌套的叙述模式,细致地呈现出两性关系中人性的复杂与局限性。麦克尤恩在“谍战”故事外壳中深入讨论了男性霸权文化中女性的非理性和弱势话语,用“谍战”比拟现代人亲密关系中的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尔虞我诈、侦察与反侦察行为恰恰对应了男性利用霸权对女性进行凝视以及女性在觉醒后对其进行反凝视的动态关系。
摘要:基于空间计量经济理论,选取2006~2016年中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城镇化水平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各城市雾霾污染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地区雾霾污染浓度增加会加剧本地区的雾霾污染程度。(2)总体上全国的城镇化水平与雾霾污染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中国各地级市雾霾污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呈上升趋势。(3)从地理区位和城镇化推进模式角度来看,东部地区和推行集约型城镇化城市的城镇化水平与雾霾污染呈“倒U型”曲线关系,中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雾霾污染之间仅呈简单正向相关关系,而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和粗放型城镇化模式不会加剧雾霾污染。
摘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开发、人才输送模式与产业技术创新质量呈正相关关系,技术转让模式与产业技术创新质量关系不显著;政府介入下,政府补贴越多,合作开发模式的促进作用增强,人才输送模式的促进作用减弱;进一步分地区来看,合作开发和人才输送模式的结论与上述相同,中部地区技术转让模式与产业技术创新质量呈正相关关系,政府补贴越多,技术转让模式的促进作用越强。
摘要:1996年以来,在三种粮食作物中,稻谷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逐步实现脱钩,玉米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关系变为强脱钩状态但不稳定,而小麦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最不理想;1996年以来,在不同稻谷品种中,中籼稻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关系转向稳定的弱脱钩,而早籼稻、晚籼稻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强脱钩状态还需进一步检验,粳稻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关系波动较大;2016~2018年间,不管是稻谷还是小麦抑或是玉米,在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上都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有些主产省份表现出强脱钩的理想状态,而有些主产省份却表现出强负脱钩的非理想状态。
摘要: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监察委员会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依照法律与党内法规对监察委员会进行监督的理念、制度与行为的总称。这一制度有助于丰富人民当家作主的表现形式,实现公职人员监督全覆盖后的有力监督,保障监察委员会权力依法运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监察委员会虽然实现了监督职能从试点规定到法制定型的转变,促进了人大监督制度不断完善,推进了我国反腐败形成压倒性态势,但也存在现行监督方式比较模糊、人大监督权与监察委员会监察权不完全协调、人大代表的专业监督能力有待提升等制约因素。这需要从完善人大监督监察委员会原则、释放人大对监察委员会监督的动力、区分监督相对人性质、丰富模式化监督行为、深化法律监督、强化民主课责、提高监督素质等方面加以健全。
摘要: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商人纷纷来华投资设厂,中外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华洋之间商事纠纷大量出现,华洋商标纠纷是其中典型。华商与洋商之间围绕着商标是否侵权以及商标侵权成立时如何赔偿等问题而纠纷不断。华洋商标纠纷可因仿冒商标、假冒商标、销售假货等原因而划分为不同类型。华洋商标纠纷的裁处主体包括官方与民间,前者多用诉讼,后者则多依调解。国家法律和人情事理是华洋商标纠纷裁处的最主要依据。华洋商标纠纷影响深远,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可为今天的涉外商标纠纷解决提供有益借鉴。
摘要:在唯物史观看来,个人既是历史的动力又是历史的产物。个人的实践活动是组成全部历史的基本单元,但历史只能是经过单个意志相互冲突与融合后的个人实践活动的集合以及这些集合所产生的结果。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并表现为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且随着人类智识的增长而不断增大。个人的作用存在差别:按贡献的大小可以分为普通的和杰出的;按性质而言可以分为促进的与阻缓的。在新时代背景下,个人应该努力奋斗,创造更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促进历史的进步。
摘要:人道主义干涉是当前国际政治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问题时不容回避的重要命题。“人道主义”概念自诞生以来,其内涵经历了存在和实证的多重发展,有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学界关于人道主义干涉争诉不断的关键原因在于,未能从理论上界定清楚人道主义干涉、人道主义干预、人道主义援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人道主义干涉基本概念理论内涵的清晰界定,是科学透视后冷战时代人道主义干涉的两种不同发展路向的理论基础。西方人道主义理论是“干涉”的理论,其实质是把人道主义当成干涉的借口。把生命权、发展权作为维护基本人权的出发点,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关怀。
摘要:党的纪律文化具有鲜明的严肃性、自觉性、人民性等基本特征,具有强大的“维护”“凝聚”“塑造”“约束”等功能。这种文化对于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具有特殊地位和意义。新时代党的纪律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加强纪律精神文化、纪律制度文化和纪律行为文化建设,主要通过建立常态化纪律教育机制、完善党纪党规制度体系以及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等方略来实现。
摘要:地景化设计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形态表达,可以良好地协调建筑、景观和场地的关系,反映场地的地域文化和场所精神,整合城市功能并提升环境品质。矿业遗迹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遗产,矿业遗迹景观通过地景化的表达可以突显建筑和景观的矿冶主题,表现矿山自然环境特征和地域文化,并为矿山公园建设开拓新的思路。
摘要:人类社会发展进入高度城镇化阶段,市民对于城市的美观、宜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城市设计正是加强城市特色、提升空间品质的有力工具。梳理美国城市设计相关的典型案件可以发现,美国的城市设计管控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漫长历程,在审美、历史保护与城市肌理等城市设计相关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司法经验,这对我国城市设计管控的提升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要:一段时间以来,对民族文化遗产实行“开发性保护”成为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均接受的方针,这个指导方针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政绩和商业利益驱使下,有些地方的“开发性保护”实际变成了“开发性经营”,“保护”让位于“利润”,价值取向严重扭曲,甚至造成新的破坏。只有正确认识民族文化遗产的性质和特征,制定分类分级保护措施,才能使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落到实处。
摘要:新民学会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始组织形态,在近代社会变革中探索救民强国新道路,实现了从知识运动到思想解放再到社会改造的实践逻辑转变:起初秉持工读主义发起青年知识运动,在修学储能中拓展视野和场域、讲求联合与互助;后来沿循道德改良主义组织思想解放运动,批判旧理念、推介新文化、增进人格权利觉悟;继而在教育改制、地方自治等改造实践中探问民族解放路径,由道德理想主义转向政治现实主义。新民学会选择指导思想过程中所潜存的主义演进规律、实践转变逻辑中所内蕴的革命未完成性问题,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语境中得到确证。
摘要:晚清民国西北行记多层次展现了西北社会各界的优良精神风貌,在行记作者笔下,一些西北上层人物对于自身使命有自觉意识,对时代主潮持理解态度,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也能坚定维护。由于不少行记作者曾接受过现代文明的洗礼,他们注意发掘普通移民、欧美传教士、科教界优秀分子乃至红色革命者投身开发建设西北事业时所表现出的优良精神品格。在与西北普通民众的广泛接触中,行记作者被他们的淳朴善良与坚毅顽强打动,竭力发掘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富矿。行记作者万里远游,他们的笔记本身,也彰显了一类现代知识分子对于家国天下的使命担当以及所受到的精神淬炼与提升,证明了西北大地对于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和崭新时代精神,能起到重要作用。西北行记的精神书写,让行记文体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获得了新的生命。
摘要:在古代中国,礼仪教化是政治教化的重要方式,丰富完备的仪式体系成为开展政治教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政治教化仪式主要包含个体人生仪式、国家军政仪式、社会交往仪式三大类型,具有系统完备、等级分明、道德至上、礼乐结合的特点。在功能上,中国古代政治教化仪式表现出培育理想人格、维护政治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和促进文化传承的价值功用。这种仪式化反映出来的寓教于“时”、寓教于“情”、寓教于“行”、寓教于“境”的教育方法具有很重要的现代启示性。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真善美的品质,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哲学思想、精神观念,其塑造理想人格、增强文化自信、扩大文化认同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实现,要遵循育人与育才、传承与创新的规律。在教育实践当中,教育主体要增强文化自觉,以优秀文化育人;教育客体要优化思想品格,推动传承创新;教育介体要推陈出新,深化承载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才培养、文化创新、文化认同等都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有助于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
摘要:教材变革呼唤教师的教材素养。教材素养作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教师的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教材观念是教材素养的核心,教材理解能力、教材运用能力、教材编创能力是教师教材素养的基本构成。修炼课程意识,明确教材定位;加强理论自觉,养成教材反思能力;培育教研文化,提高教材运用水平是提升教师教材素养的可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