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毛泽东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重大贡献和现实意义

      2021(3):1-7. CSTR:

      摘要 (1316) HTML (0) PDF 1.42 M (10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其关涉全局,更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毛泽东一直强调要用无产阶级思想夺取并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由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学习、积极批判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错误思想以及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确立、坚持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而凝聚了人民精神力量,夯实了共同的思想基础,拉紧了共同的精神纽带,筑牢了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防线。

    • 毛泽东关于国家统一观的重要论述

      2021(3):8-12. CSTR:

      摘要 (1172) HTML (0) PDF 1.32 M (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毛泽东解决台湾问题战略实践经历了从坚决武力解放台湾,到边“打”边“谈”,侧重向“谈”的转变。毛泽东坚决排除外界因素干扰,坚定维护国家统一,从增强统一战线力量、防止“两个中国”出现、为“一国两制”奠定雏形等三个方面,对发展和实践国家统一观作出重要历史贡献。坚决打击美台相互勾连、消灭台湾当局“挟美抗中”底气以及改变对美工作思路,是毛泽东国家统一观对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启示。

    • 毛泽东文化动力观的话语叙事及当代启示

      2021(3):13-19. CSTR:

      摘要 (1230) HTML (0) PDF 1.33 M (6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毛泽东的文化动力思想是毛泽东关于文化力量内涵、形式、特征等方面的基本观点。从叙事维度分析,毛泽东文化动力观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哲学基础;以历史语境和现实境遇为文化力量的叙事空间;以人民群众为文化力量的叙事主体。从话语层构分析,毛泽东文化动力观对决定政治方向的意识形态力量、体现生产力水平的科学技术力量和展示精神生活的文学艺术力量展开了叙说。其文化动力思想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思想基础、夯实群众基础、增强宣传基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价值。

    • 毛泽东伟岸人格解读的西方视角

      2021(3):20-26. CSTR:

      摘要 (1315) HTML (0) PDF 1.41 M (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毛泽东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独立的精神,处理中美关系、谋划全球秩序的战略眼光对新时代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参与全球秩序的塑造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基辛格的《论中国》一书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审视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及其对新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作者在均势政治理论框架下对毛泽东的认识和观察成为成功运作中美“破冰之旅”的重要因素,既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毛泽东、理解毛泽东的西方视角,同时也对当前形势下正确处理和应对中美关系发展走向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 关于“秘密”的逻辑语义研究

      2021(3):27-38. CSTR:

      摘要 (1336) HTML (0) PDF 1.60 M (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秘密”是知识与信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信息网络隐私与安全所讨论的重要对象。文章从知识逻辑与信念逻辑两个方面分析了“秘密”的逻辑语义,并给出了其归约公理以及基于知识逻辑与信念逻辑的完全的公理化系统。然后从知识逻辑与信念逻辑两个方面剖析“纯秘密逻辑系统”的公理与规则,发现它们都是一个非正规模态逻辑系统ECKT4的扩张,这两个“纯秘密逻辑系统”只在讨论不同主体间的互动推理时存在差异,只是这两个系统的完全性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从“名家”到“名学家”

      2021(3):39-45. CSTR:

      摘要 (1375) HTML (0) PDF 1.43 M (5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古代有“辩者”之称,无“名学”之名。传统知识分类体系有“名家”之位,无“名学家”之说。“名家”如何在近代学科分类中演变为“名学”和“名学家”?随着晚清分科体系的建立和大量新名词、新概念的涌入,一系列学科新名词,如化学、计学、名学等被创制生成。词缀“学”在指称学术思想之外成为了具有近代学科意义的学科名称的后缀。在此背景下,“名学”成为了一门学科(discipline)。从“名家”到“名学家”并非自然直接的过渡,除了需要“名学”转接外,还需要“家”这一新词缀。此外,“名学家”一词的创制还与近代汉语在构词上通过附加类词缀构造新词以及汉语的词汇化现象有关。

    • “祖国”:侵略与歧视背景下的主人公家园丧失

      2021(3):46-51. CSTR:

      摘要 (1216) HTML (0) PDF 1.44 M (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松浦寿辉的《名誉与恍惚》,描写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初期,上海租界工部局警察芹泽一郎因其一半朝鲜血统和反战思想受日本军队和警察局同事等人歧视、利用和出卖,从而丧失“名誉”和“家园”的故事。在同胞的排斥与迫害下,芹泽对“祖国”日本的归属感完全丧失,在战争中逐步认识到军国主义教育的欺骗性和军国主义行径的野蛮性,最终自我意识苏醒,摆脱“他者”身份,寻得归属之地,在多元文化融合的香港走向“自我”重构之路。

    • 偏见与忌惮:格拉西安《漫评人生》三类女性形象及其意义

      2021(3):52-58. CSTR:

      摘要 (1332) HTML (0) PDF 1.36 M (9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漫评人生》中的女性形象主要分为三类:贵贱两级的世俗女性,象征善恶的神化女性以及臆想中既完美又有缺憾的理想女性。整体来说,书中对于三类女性都抱有偏见和忌惮,其主要根源来自天主教父权制思想的熏陶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巴塔萨尔·格拉西安特殊的经历注定了他的女性观有其主观性,但反过来透过他的作品我们又能客观地看到17世纪西班牙社会真实的女性形象,她们用自己的成就改写着男性作家的女性观。

    • 互联网发展与区域创新绩效提升

      2021(3):59-70. CSTR:

      摘要 (1297) HTML (0) PDF 1.43 M (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理论分析互联网发展影响区域创新绩效内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对理论预期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互联网发展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地级市创新绩效的提升,这种提升作用主要通过人才交流、研发溢出和交易成本下降等途径和机制实现。互联网发展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更大,这说明互联网发展的影响可能存在边际贡献递减规律。进一步研究还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增强了互联网发展的创新绩效提升效应。这一研究明确了互联网发展在区域创新绩效提升中的作用,深化了对互联网发展与创新绩效内在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为中国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科技金融是否促进经济与创新的协同

      2021(3):71-81. CSTR:

      摘要 (1234) HTML (0) PDF 1.47 M (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科技金融为切入点,解释科技金融本质及相关政策,对科技金融是否支持经济与创新协同作了理论假设,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指数、经济与创新协同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经济与创新协同以规模为主,质量有待提升;公共科技金融、市场科技金融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效应均显著地促进了经济与创新协同;东部与中西部的区域异质性在统计上不明显,但公共科技金融对中西部地区影响更大。

    • 排污权交易试点能否促进绿色发展

      2021(3):82-90. CSTR:

      摘要 (1254) HTML (0) PDF 1.37 M (5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排污权交易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排污权交易的污染减排效应、技术创新效应与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探讨排污权交易试点对绿色发展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排污权交易显著地促进了试点地区的污染减排,也提高了技术创新绩效,但排污权交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不明显。排污权交易试点对绿色发展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排污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发挥排污权交易市场功能。

    • 以正确的党史观汲取百年征程中的奋斗伟力

      2021(3):91-98. CSTR:

      摘要 (1112) HTML (0) PDF 1.34 M (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认识和评价党的历史发表的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在把握党史的思想方法上要注意辨析主流和本质,正确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在回顾党史的百年历程时要着重提炼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断增强应对新时代各种风险挑战的斗争本领;在体悟党史的价值感召中要注重传承红色基因,接力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通过重温党史努力开创新时代的美好未来。这些重要的理论思想观点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旨归,为全党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提供了思想指引,为汲取百年党史的奋斗伟力,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提供了行动指南。

    • 学好用好百年党史必须树立正确党史观

      2021(3):99-109. CSTR:

      摘要 (1115) HTML (0) PDF 1.40 M (5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学好用好百年党史,必须树立正确党史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研究、总结党的历史。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深刻理解这些重要论述,对我们在新时代树立正确党史观,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道路的百年探索与基本经验

      2021(3):110-116. CSTR:

      摘要 (1172) HTML (0) PDF 1.35 M (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现代化进行了艰辛求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明一条经由革命为现代化扫清根本障碍,从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之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确立了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政治条件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时期,通过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入新时代,形成系统完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中国共产党寻路救国、建设兴国、改革富国、战略强国的百年道路求索,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 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信仰建设的多维审视

      2021(3):117-122. CSTR:

      摘要 (1285) HTML (0) PDF 1.33 M (6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党的百年历史,是我们党不断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风险的历史。从理论维度看,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信仰建设思想是百年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的理论来源;从历史维度看,党的政治信仰建设贯穿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全过程;从实践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信仰建设的未来展望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逻辑起点。从理论、历史与实践三个维度,审视党的百年政治信仰建设实践,有利于推进党的政治信仰建设向纵深发展。

    • 授权立规的概念、载体与未来走向

      2021(3):123-131. CSTR:

      摘要 (1125) HTML (0) PDF 1.36 M (7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党内立规领域,授权立规是指党中央将部分立规职权有条件地转移给能够承担立规责任的党组织,使党组织在授权范围内进行立规的现象。授权立规通过授权立规条款和授权立规决定两大载体来释放其能量,其中,授权立规条款规定在党内法规文件之中,构成授权立规的法定载体;授权立规决定规定在党的主张类文件当中,构成授权立规的事实载体。从功能主义的进路出发,授权立规蕴含着功能主义的权力配置原理,从未来走向来看,它正在向着逐步限缩的方向发展。

    • 大数据司法监督机制研究

      2021(3):132-141. CSTR:

      摘要 (1324) HTML (0) PDF 1.39 M (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司法体制改革带来的司法权力扩增,司法权的监督成为重点。当前,司法责任制带有结果主义导向误区,传统监督机制功能日趋虚化。大数据则为司法权的监督提供了新路径,体现为基于数据采集的实时监督机制,基于数据画像的业绩考核机制,基于知识图谱的证据审查机制以及基于法律推理的偏离度预警机制。大数据司法监督具有全景式监督、预防性监督及算法监督的特征。同时,要注意大数据司法监督中的数据风险和算法风险,防止“监督”演化为“监控”,防范大数据对司法裁判权的过度干预。

    • 乡规民约与政策法规的耦合对现代森林治理的影响

      2021(3):142-146. CSTR:

      摘要 (1187) HTML (0) PDF 1.33 M (5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乡规民约与政策法规间的关系及其对现代森林治理的影响,将二者关系分为“非耦合”“一般耦合”“积极耦合”三种状态。“非耦合”状态下,乡规民约的功能几乎无法发挥,森林生态与居民生计都受不同程度损失;“一般耦合”状态下,乡规民约的森林生态保护优于“非耦合”状态但仍有不足;“积极耦合”状态下,乡规民约与政策法规各自的特性能达到一种良性平衡,双方各自渗透又互相制约,既能满足治理主体多元化发展、林权集中的需求,又能有效防止某一种制度失控,更易于达到现代森林治理强调的生态与生计并重效果。

    • 新世纪文学视域下中国形象的诗性书写

      2021(3):147-152. CSTR:

      摘要 (1349) HTML (0) PDF 1.33 M (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形象的诗性书写是新世纪文学一种新的表意动向。这种书写实际上是一种重述中国的文学行动,它重构了中国经验与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式。这种诗性书写是通过回归与激活传统美学而实现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美学风格是它的基本资源依凭。美好人性人情、具审美现代性质素的文化乡愁与故乡记忆、具形而上性质的精神境界与意义世界、神秘地域文化与民族神话叙事等形构了中国形象诗性书写的审美意涵;在艺术形式与话语风格方面,这种书写氤氲着一种古典美学趣味,表现出鲜明独特的 “中华审美风范”。从深层文化意味来看,这种书写是新世纪文学关于中国形象的灵魂书写与精神烛照。

    • “祛魅”与“复魅”:论传统武术网络媒介形象崩解

      2021(3):153-161. CSTR:

      摘要 (1359) HTML (0) PDF 1.38 M (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马保国事件”消解了武术网络媒介形象,表现为荒诞式的话语呈现、断裂化的媒介记忆、消遣式的网民参与,主因是基于视觉媒介的武术欣赏结构变化、媒介奇观效应下的围观扩散、权威话语缺席下的情感消费。在武术与网络的交互关系中,媒介导致武术形象多维消解,集体参与加速武术形象崩解,武术符号形象与现实发展脱节。遏止武术网络形象崩解并重塑积极形象,需利用媒介搭建武术认同基础,推动武术形象正常化发展,多维度强化武术教育。

    • 跨文化传播与翻译策略:《醒世恒言》“心”字译法探析

      2021(3):162-168. CSTR:

      摘要 (1200) HTML (0) PDF 1.36 M (10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然要求以及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及其文化价值观的关注,必然会带动中国典籍英译的发展。文章以2011年由杨曙辉和杨韵琴夫妇合译的冯梦龙《醒世恒言》译本中“心”字的译法为考察对象,使用文本案例分析与文本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较好地诠释了译者在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翻译策略,从而为中国典籍英译的最佳实践提供经验与启示。

    • 《道德经》英译策略选用的语境效果诠释

      2021(3):169-176. CSTR:

      摘要 (1309) HTML (0) PDF 1.44 M (7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道德经》英译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以及如何操作,将直接决定取得何种语境效果。关联理论提出的四种语境效果——语境暗含、加强、矛盾、削弱,可以有效涵盖复杂的人类交际和充分阐释《道德经》英译行为、过程和结果。在《道德经》英译中采用三个英译策略——归化策略、异化策略、妥协策略,旨在使《道德经》英译文在英语读者身上取得语境暗含和加强这两种正面语境效果。在《道德经》英译中,三个英译策略的具体运用层面是不同的:归化策略始终针对目的语形式表征,异化策略始终针对老子思想内容本色表征,妥协策略则是对原文某些局部措辞或结构进行最小限度的归化表征。

    • 从隐喻理论看《道德经》中的水隐喻及其思想内涵

      2021(3):177-184. CSTR:

      摘要 (1347) HTML (0) PDF 1.54 M (16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隐喻在《道德经》中普遍存在。在老子哲学观中,老子形而上的宇宙论是为了更好地回答其人生和政治问题而创立,其人生论、政治论的主隐喻是“水隐喻”,而宇宙论中,“母隐喻”作为主隐喻用于阐述“道生万物”的过程,与包括“水隐喻”在内的其他隐喻共同说明“道”永恒与深邃的特点。水之自然三性系统地对应老子的“不争”“致柔”“守静”,体现出古人独特的“比德观”。《道德经》思想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得益于“水隐喻”对其他隐喻映射特征的限制。

当期目录 Current Issue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