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妇女解放是毛泽东的政治理想,调查研究是毛泽东把握中国实际的基本方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探索中国妇女解放道路,他对妇女群体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他加深了对妇女问题的认识,提出了妇女解放的理论、道路和行动方案。一是发现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是束缚中国妇女的“四条极大的绳索”,建构了中国妇女受压迫的解释体系;二是发现阶级解放是妇女解放的前提,开创了把妇女运动纳入阶级解放中、通过阶级解放推进妇女解放的独特道路;三是看到中国妇女在革命和生产中的巨大贡献,提出“中国妇女具有伟大的力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认识论;四是认识到旧婚姻制度让妇女深受其害、妇女热切向往婚姻自由,提出把婚姻自由作为妇女解放的重点。这些理论和主张形成了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迈出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第一步。因此,调查研究是毛泽东通晓中国妇女实际的桥梁,是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形成的基础。
摘要:毛泽东推动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双创”是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重要入口、核心内容和光辉典范。其理论成果主要包括人民创造论、人民价值论、人民主权论、人民方法论;其内在机制是以其自身革命性锻造为枢纽,在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生命力;其划时代意义就在于确立了中华民族新的价值系统和思维方式,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文明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的重要环节。
摘要:变革传统、御侮图存和开启现代转型,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主题,因此革命和现代性探索在逻辑与经验上具有同构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毛泽东的革命现代性思想彰显革新、容融和超越的“三重张力”。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中国国情的科学判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现代文明秩序、现代化经济生产和现代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推进整体社会变革,呈现对前现代社会的结构性革新之象;在革命时期多方力量动态博弈、多元文化交融互动中,形成了非二元对立的容融之道;在对单一叙事的西方现代性的批判中,逐步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性,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超越,初步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始形态。
摘要:面对近代以来的民族文化危机,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在坚定反对帝国主义文化殖民和奴役的过程中形成了有关文化安全的思想。毛泽东提出了党对文化教育工作的领导、指导我们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捍卫文化安全的思想观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展毛泽东文化安全思想:明确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的领导权是新时代维护文化安全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新时代强化文化安全的强大制度基础;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提升文化安全的重要实践路径。
张洪铭 ,
摘要:部分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对象之中的基础而重要的关系。分体论作为研究“部分—整体”关系的理论,既是谓词逻辑的一种应用,也是形式本体论的一个分支。一般而言,分体论系统是通过将一些形式本体论的内容加入谓词逻辑来构建的。以P.霍夫达提出经典分体论系统CLM为基础,可以证明诸多涉及部分关系的定理,这些定理连同公理既表达了部分关系又表达了同一关系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本体论含义。因此,部分关系的基本性质为解决涉及部分关系的哲学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摘要:根据ZFC,不存在康托集和罗素集。对此,极小解释诉诸悖论或矛盾来解释。它的缺点是用外部后果来解释原因。好的解释应该诉诸这些“集合”的内在缺陷来进行内部解释。文章研究发现,实体必须具有确定性和二分性,并且这两种性质不能循环依赖于自身;如果康托集和罗素集是集合,那么它们的确定性和二分性会循环依赖于自身,故它们不是实体或集合;这种解悖方案不仅可以解决布拉里-福蒂悖论和米瑞曼诺夫悖论,而且与主流解悖方案相比具有诸多优点。
摘要:《海边》(By the Sea)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古尔纳的代表作,以萨利赫和拉蒂夫两位主要人物的人生经历为线索进行双重叙事,涉及大量空间转换,尤其围绕家园流动性。古尔纳借助对家宅和庇护所等物理空间的刻画,展现了古尔纳对“家”与“归家”的复杂情感,强调“家”对于流离失所的“边缘人”的美学价值;作家对桑给巴尔历史的社会空间的动态描绘反映了非洲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打破了受众对非洲社会的刻板印象,反思了现代民族国家运动史;其对英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欧洲中心主义之刻画,旨在表明流散群体在移民国的心理空间体验。古尔纳通过绘制家园的流动性,折射出欧洲普遍存在对“他者”文化的排斥,也展现了异乡人的“处所意识”和“身份焦虑”,揭示文化与地缘裂隙间的“夹心人”的境遇与命运。
孙建光 ,
摘要:文学作品中的“异质形象”描写可以满足读者对异域情调的猎奇心理,也是作者以“异质形象”镜像自我的有效手段。当代菲律宾作家F·西奥尼尔·何塞的《珊瑚藤》就是其中之一。何塞借助作品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审视“异质形象”,镜像菲律宾民族的“自我”,对菲律宾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读者呈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菲律宾社会全景式图景。
摘要:基于要素流动视角,系统探究了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显著提升了上市企业新质生产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提升作用是通过促进知识溢出、提升创新效率和提高生产效率等机制来实现;人才政策增强了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促进作用,其中奖励型和保障型政策的影响较为显著,发展型政策的影响并不明显;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教育支出水平高和行政边界地区,以及注重劳动权益保障的企业中,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以上研究结论为认识和理解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质优、先进的生产力形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颠覆性技术,与新质生产力存在数字化、创新性、先进性、革命性等诸多内在契合之处。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具有多重路径,其作为科技创新的新引擎,可以通过革新劳动三要素和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当然,人工智能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各种现实问题与潜在风险阻碍其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只是相关技术弊端可以通过制度优势得以化解。为充分保障赋能的实现,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健全人工智能伦理规范,保证赋能的人类中心主义;完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坚持赋能的法治要求;营造培育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的制度环境,确保赋能的人才支撑;强化涉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保护,增添赋能的利益柴薪。
摘要:智能制造是以相关技术体系重塑和革新为先导,以数据和传统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和优化组合为基础,以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智能制造以技术、要素、产业的耦合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系统赋能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乃至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实践中,必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应需化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深化产学研用融合,不断完善助推智能制造发展的体制机制。
摘要:室内、车内等封闭空间因有害气体超标造成污染损害的情形日渐频繁,但如何确定其民事责任仍面临较大争议。仅从文义解释无法确定封闭空间污染是否应当作为环境污染侵权案件处理;但基于目的解释,封闭空间污染无法充分满足环境污染侵权所需具备的公共性、失衡性和危险性要件,因而不宜定性为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封闭空间污染损害不应予以救济,从体系解释的角度,封闭工作场所污染损害应以工伤保险为主,辅以一般侵权责任或产品责任;其他封闭空间的污染损害可以通过合同责任、产品责任或一般侵权责任进行救济。此外,鉴于涉及封闭空间污染的卫生健康标准是保障公众健康的“守门员”,违反此类标准应当作为判断过错、损害和因果关系的重要依据。
摘要: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亟须构建系统性、全面性的生态环境法律责任体系,以有效回应环境治理中的复杂需求。当前我国环境法律责任条款分散于各单行法中,缺乏结构性系统整合,纳入生态环境法典后不同法律文本相互作用的冲突与重叠问题较为突出。通过对九部重点环境立法法律的162条责任条款的实证分析,聚焦于责任主体的多元化、部门责任的交叉重叠以及行为模式与法律后果的适配性需求,深入剖析了现行环境责任体系的结构性问题。基于此,提出生态环境法典应通过明确多元化主体的责任承担、规范跨部门协同机制、完善行为模式的责任保障等优化路径,以构建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的环境责任体系,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摘要: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主体理论包括:国务院授权自然资源部行权的内在机理;自然资源部横向委托的现实价值及路径;省、市(地)两级人民政府作为受托主体的制度优势及其实现等内容。在后续深化改革进程中,须继续强化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理论和自然资源行政管理经验在委托代理改革中的基石性地位。坚持把明确委托代理主体法律地位、权利来源、行权方式等内容作为改革主线任务,力求为委托代理主体理论的科学性建构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摘要:在各国不断强调数字主权安全并加强外资并购审查的背景下,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否会影响跨境并购的顺利进行?基于2007—2021年间4 333例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案例,检验企业数字化转型对跨境并购成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会显著提升跨境并购成功率。机制分析结果显示,数字化转型通过增强企业的信息搜索和披露能力,促进信息双向流动,缓解并购双方及监管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跨境并购的成功率。进一步分析表明,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跨境并购成功率的提升作用不显著,数字化转型对这两类企业产生双向非对称赋能效应。研究结论揭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跨境并购成功率的影响,为理解数字时代企业跨境并购活动提供了经验证据。
摘要:在当前高度不确定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各国通过发展数字经济来优化全球供应链配置,这不仅关乎自身的产业链安全,也是维护全球供应链韧性和稳定的基础。通过利用2013—2020年EORA全球供应链数据,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全球供应链配置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全球供应链上游、下游集中度和整体集中度,推动了全球供应链配置的分散化,该推动作用可以通过提高物流效率和供求协同水平来实现。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高技术行业和高收入国家中,数字经济对全球供应链分散化的推动作用更加显著;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美经贸摩擦的影响下,各国更多地利用数字经济推动全球供应链分散化。
摘要:商业银行健康发展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强化商业银行风险治理则是保障其健康发展的关键一环。总结2023年美国四家银行相继清算和倒闭的教训,发现此次美国银行危机主要表现为储户挤兑,其根源在于:美联储激进的利率政策变动导致银行资产及投资者对科技行业和数字货币行业的风险偏好大幅波动,内因是银行内部治理不完善导致无保险存款占比过高、资产负债期限严重错配,另一重要原因是外部监管放松导致监管不及时不到位。结合我国实际,以赋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提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治理体系的政策建议:树立促进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并重的货币政策目标,加强银行内部治理,强化银行外部监管,建立快速果断的风险处置机制。
摘要:科学教育大中小学一体化致力于从立德树人的整体视角出发,对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科学教育进行有效整合,形成纵向衔接、有机联系的科学教育体系,其先后经历了起步、快速发展和深化推进三个阶段。相比于各阶段单独实施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大中小学一体化对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破解中小学科学教育难题、提高科学教育实施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进科学教育大中小学一体化实践,需要解决机制、目标、内容以及资源四大关键性问题,即建立健全科学教育统筹机制、推进科学教育目标一体设置、强化科学教育内容有机衔接、搭建科学教育资源统筹平台。为此,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科学教育大中小学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学校应推动科学教育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具体实施,社会应提供科学教育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有力保障。
摘要:中共土地革命历史时期的法律教育以“人民性”为宗旨,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教育方式,通过法律制度宣教和法律实践参与这两种形式展开。这一教育在历史上取得较大成功,将人类文明的终极大道传播给大众,从中体现出深刻的“人民性”。尽管留有一定遗憾,但“人民性”仍是理解该教育得失成败的关键所在。反思土地革命时期的群众法律教育,坚持“人民性”“第二个结合”“权利本位”“多元活泼教育方式”这四大理念,有突出的现代意义。
摘要:文章以“莫若”为例,考察了选择标记向话语标记的演变。“莫若”经历了“主谓短语>动词>选择标记>话语标记”的演变历程,其话语标记功能形成于明代,帮助言者标注主观推论并提出建议。此外,上古汉语中的“不如”,近代汉语中的“要不”“不然”“还是”“的是”“的好”等亦是从选择标记演变为话语标记。可见,“选择标记>话语标记”是汉语中反复出现的演变模式,究其成因,则与省力原则、礼貌原则、时间顺序原则密切相关。
摘要:人类古往今来一贯遵循“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认知拓展路径。身体是人类最熟稔贴近的存在,也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石和底座。迄今,已有相当数量文献分析了“手、头、脸”等外显身体隐喻,而有关内脏器官“肺”的隐喻研究数量尚显不足。肺部功能强大,不仅是人体须臾难离的呼吸器官,五脏六腑的盛衰状况也必定以某种形式在肺脉上反映出来。文章充分依托CCL、BNC和COCA语料库,从跨语言视角对比剖解了汉英“肺”(lung)隐喻的相同与差异之处,并依仗体验认知及文化模型两大理源深入挖掘阐释异同背后深刻的生成理据。文章希冀以小见大、知微见著,以此个案展现汉英身体概念“肺”(lung)的隐喻延伸向度规律,以期揭示汉英民族语言、思维和文化相互之间微妙而紧密的联系。
摘要: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蕴含丰富而深刻的伦理价值。“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类伦理生活的真正变革;“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现实的人”走向“本质的人”的伦理复归;集体主义、公正、自由与全面发展原则是共同体共生关系至高准则的根本体现。当代社会迈向真正的共同体,需要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类之共生关系的双向建构,以此促进生产力充分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共同富裕与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真正的共同体与全人类解放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