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7.
摘要: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根据国内外复杂的形势,进一步建构和完善了包括“用一切方法制止内战”“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人民解放战争”“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将革命进行到底”等内容的革命话语体系。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一话语体系的建构逻辑,对于推进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坚持立足于实践创新话语构建,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立场,发扬好党的伟大斗争精神,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必然要求。
2025(1):8-16.
摘要:延安时期毛泽东对外宣传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宣传思想的科学承继、对时局深度研判以及争取舆论支持的现实思考、对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宣传经验的提炼升华和对毛泽东个人精神品格及其宣传实践的主观映照。毛泽东对外宣传思想的实践意涵主要包括坚持党性原则指导外宣事业、形成聚焦议题争取国际认同、巧用鲜活话语寻求海外共情、通过“窑洞外交”借力多元传者、实行立破并举丰富外宣渠道及根据受众立场调整外宣策略。以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延安时期毛泽东对外宣传思想对新时代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25(1):17-24.
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毛泽东对“第二个结合”进行了先行探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明确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这一“第二个结合”的原初表达,初步揭示了“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大致阐发了“第二个结合”的实践要求。毛泽东探索推进“第二个结合”创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建构了具有中华民族主体性的文化新形态,创造出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建设显著成绩,开辟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文明的正确道路。
2025(1):25-34.
摘要:“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经典范式,是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代表性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剖析世界形势,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形成了对超级大国、第三世界和国际反帝反霸斗争的科学认知,揭示了两大阵营内部离心、民族主义国家崛起的世界多极化,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视角下的战后国际格局。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对外交往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明确了反对国际霸权主义的斗争方向和策略,其中蕴含的科学方法论,对于新时代持续推进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2025(1):35-43.
摘要:从法律文本的角度看,类型通常是通过概念来表达的。类型不是与概念、命题和推理相并列的思维形式。概念思维和类型思维的区分必须从语用层面展开。从法律适用的角度看,概念思维和类型思维相互补充。概念思维更多地针对简单案件,类型思维更多地针对疑难案件,二者的区分标准在于是否要进行意义或价值的考量。由此看来,考夫曼的类型理论过分否定了概念确定性的一面,把所有的概念思维都转化为类型思维,有失偏颇。通过有关探索和争议的分析可以表明,概念思维和类型思维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法律思维,它们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指向不同的法律适用方法,解决不同的法律问题。
2025(1):44-51.
摘要:在对比中西之间的哲学思维时,人们通常认为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更注重类比论证的方式,而西方更注重逻辑演绎推理。类比思维与逻辑演绎之间的差异已经被很多人讨论过了,但是它们之间的联系却少有人注意。数学中的结构映射关系可以被用来形式化类比的过程,抽象和演绎过程也涉及这种结构映射关系。而皮尔斯符号学理论中的“像似符”及其相关观念,也可以为类比与演绎的融合讨论提供更多的理论细节。有鉴于类比与演绎之间的共存关系已经在数学哲学以及逻辑哲学中得到广泛认证,现在应该考虑将其扩展到中西哲学思维的融合中去。
2025(1):52-58.
摘要:安妮·埃尔诺的《悠悠岁月》以碎片式书写策略拼贴出二战后完整的法国史并多维度呈现了普通个体日常片段与生活困境,展现了阶层跨越者复杂的心路历程,检视了当代人无法逃避的自我疏离、家庭疏离与时代疏离。疏离叙事视角不仅可以延拓《悠悠岁月》的阐释空间并发掘其审美价值,而且能揭示埃尔诺作品幽微的社会观照与厚重的人文关怀。
2025(1):59-65.
摘要:科幻文学中的未来城市常通过呈现封闭与孤立的特征,揭示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琴娜·杜普洛的《微光城市》和安迪·威尔的《月球城市》描绘了资源匮乏、城市非正义和环境危机等困境,反映了权力结构的不平等与资源分配的失衡。未来城市的科技幻想批判社会不公,并展现个体对不平等的抗争与对自由的追寻。通过这些描绘,科幻文学深刻反思了当代社会矛盾,启发人们重新审视公正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愿景,为构建更公平和包容的未来城市提供了想象力和思考路径。
2025(1):66-73.
摘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四梁八柱”,三者是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系统集成、运行有序的制度体系。当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总体完成,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明显增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着眼于“七个聚焦”的主题方向,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
2025(1):74-82.
摘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社会主义意蕴,对把握其层次结构、功能结构、价值结构以及变革、演进的逻辑与趋向具有基础性意义。从优势维度来看,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定位;从价值立场维度来看,人民至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基点,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基色;从发展动力维度来看,全面深化改革在新的时空背景结构下赋予科学社会主义新的活力、新的价值意涵。
2025(1):83-91.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从分割到对立、统筹再到一体化的多个发展阶段,目前正朝着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目标稳步推进。从制度创新的视角出发,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本、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流动相关制度,以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创新过程,可探明这些制度创新如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在此基础上,分析现阶段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难点,并提出未来的创新路径,旨在推动构建城乡深度融合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曾祥炎,唐小兵 ,
2025(1):92-100.
摘要:系统考察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制度构建历程,剖析其中的关键问题并探究完善路径,对中国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高质高效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总体来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制度构建大致经历了以“资源适配”为特征的制度初创阶段,以“风险控制”为特征的制度调整阶段,以及以“高效规范”为特征的制度完善阶段。当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已有效降低,但制度性市场分割却因由“显”转“隐”而更趋复杂。为进一步破除制度性市场分割,应坚持多维发力、立破并举、法治思维和顺“市”而为,从“破”与“立”的有机配合、“刚”与“柔”的衔接优化、“管”与“治”的良性互动等方面积极探索,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制度完善。
2025(1):101-109.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极大提升了社会民生便利性,也造成了诸如虚假信息、文化歧视、隐私泄露等伦理风险的叠加,凸显出现有治理政策与技术之间的不适配。以“伦理先行”为理论框架,回顾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科研伦理问题的现有讨论,分析其实际应用带来的伦理挑战。从公共文化责任意识角度,探讨在内容生成技术应用过程中,如何平衡技术创新带来的风险与伦理责任,揭示其在文化生成与认同之间的断层和歧视,以及认知安全引起的文化风险。对此,可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政策设计中的智能化标准治理,确保数据使用合规,加强文化责任与伦理治理,构建完善的技术治理体系,从而实现全面有效的治理效果。
2025(1):110-116.
摘要:生成式AI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深度应用,引发了新闻生产主体的演变与重构。生成式AI机器以“拟主体”身份逐步成为新闻生产的新主体,自然人与智能媒介之间的关系从“主客体”演化为“主体—主体”模式,同时新闻生产主体蜕变成一种技术化存在。生成式AI对新闻生产主体的重塑潜藏着消解新闻行业主体性、诱导新闻从业者主体身份焦虑、束缚人类主体性发展的伦理风险。在生成式AI驱动的新闻生产中,明确伦理原则,形塑专业权威,强化优势互补,实现价值共创,是应对和防范由生成式AI技术带来的主体危机,探索人机交融共生的可能路径。
2025(1):117-125.
摘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国家、社会和个体在共建共享精神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在精神生产、精神消费和精神交往的具体环节中获得的良好精神感受和达到的美好精神状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应对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需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精神标识。当前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一定成效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应凝聚价值共识构筑共有的精神家园,不断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外在保障,发动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精神生活,并且协调好城市与乡村,现实与网络等多维空间建设,加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
2025(1):126-132.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逻辑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一中应运而生,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统一中实现理论创新,集科学性与价值性于一体,阐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本体立场、阶级特质、价值指向、实践品格,形成了体系严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文化理论创新,首先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智慧透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出场逻辑和深刻内涵,阐释清、领悟透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2025(1):133-140.
摘要:我国行业高校目前普遍面临定位不明、特色淡化的现实问题,其根源在于行业文化的缺失。行业高校办学特色建设应在界定行业文化之内涵、明晰行业文化与大学文化之分殊、探寻行业文化与大学文化之交点等方面强化行业文化认知,在尊重行业文化的历史积淀、凸显行业文化的时代特征、凝练行业文化的具象表征等方面强化行业文化淬炼,在明确行业高校定位、找准文化建设切入点、构建文化协同发展机制等方面强化行业文化融入。
2025(1):141-149.
摘要:通过对全国70个文科拔尖基地培养方案的分析,发现拔尖基地专注于学生专业能力和知识体系的构建,培养具备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国际视野的高层次顶尖人才,然而,仍存在“同质化”培养倾向、学生课程负担偏重、科研训练体系性有待提升等问题。要进一步凝练拔尖基地的特色,涵育学生独立人格;精简优化课程体系,拓展学生个性化发展空间;注重创新导向,构建科研训练情境。
2025(1):150-156.
摘要:数字化赋能既是网络思政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思政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高校网络思政的数字化赋能,意指以数字技术赋能网络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以数字技术赋能网络思政教育时代化发展、以数字技术赋能网络思政教育学科内创新。在当前的高等学校教育实践中,高校网络思政数字化赋能面临着网络思政教育体系的供给不足、网络思政教育空间的构建障碍、网络思政教育实践的伦理隐忧等困境。以理论层面的内涵意蕴与实践层面的现实困境为基础,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赋能的构建路径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坚持系统观念,优化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挖掘数字资源,重构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体系权威;回归以人为本,解蔽网络思政教育技术异化。
2025(1):157-164.
摘要:明代宫廷沿袭传统的音乐文化场域推行雅俗之辨、尊雅抑俗的统治策略,这导致了:一方面,演剧活动作为礼仪活动的一部分,衍生出适应雅文化标准的表征上的改易;另一方面,戏曲因自身俗文化属性,在明代宫廷中长时间处于被刻意压制的发展困境中。这种因礼仪之用而受到雅文化系统眷顾、又因俗乐定性而备受钳制的两歧性状态,使得戏曲多作为雅乐表演之后的“附着物”而出现,戏曲的文学性、音乐性、舞台呈现等表征即使经由雅化改造,仍旧难以被雅乐系统所接纳。
2025(1):165-173.
摘要: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以“驾驶人”概念为核心的规制逻辑,难以应对自动驾驶汽车违法时责任承担不明的规制困境。因该概念蕴藏特定规范价值,故在未来修法时仍需加以保留,概念的重塑具备必要性。同时,通过对核心特征的再解释,概念的重塑具备可行性。概念重塑后应设置“自然人驾驶人”“单位驾驶人”两个下位概念,并就注意义务作区别配置,前者除接管义务外还负有保持适宜接管状态的义务,后者则负有维持自动化系统良好运转的义务。
2025(1):174-183.
摘要:数字贸易已成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我国和沿线国家着重构建数字基础设施和网络平台推广数字贸易,数字“一带一路”体系逐渐形成。然而,现有贸易规则在电子签名和认证、网络知识产权、跨境数据流动等新的问题上存在规则冲突与竞争,迫切需要一套更加全面的经贸规则来应对。研究认为,构建区域层面与多边层面的数字贸易规则,应以数字“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发展为出发点,依托“一带一路”倡议,采取融合性、利益非对称性、争议解决非制度化等合作机制,规避自由化程度过高、歧视性或规则设置模式,积极实施数字国际贸易等诸边协议,并推广e-WTP合作机制,以形成全球数字国际贸易平台。
2025(1):184-192.
摘要:央地关系是专项债运作的制度基础,专项债的良好运行与央地关系的法治化程度有着紧密的联系。央地关系视角下,专项债运行面临的问题可以抽象为地方事权运作的不规范与地方宏观调控的失灵,背后的制度成因表现为高位阶制度缺失与监管主体错置,以及地方事权运作规范不足。因此,专项债的治理应着力于地方政府事权法治,并辅之补全实体机制、细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流程,同时要重视党的领导在央地关系中的治理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