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真谛要义和时代价值

      2025(3):1-9.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通过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的精辟分析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将无产阶级革命一般演进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深刻诠释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必然;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等方面,科学阐发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从坚持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坚持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范,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等方面,鲜明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要求。这一思想高屋建瓴,内涵丰富,逻辑严谨,体系完备,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彰显出鲜明的时代价值。

    • 《论十大关系》蕴含的思维方法及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2025(3):10-16.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运用科学思维方法阐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经典之作。《论十大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阐述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事关全局的十个重大问题,蕴含丰富的辩证思维;坚持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总结了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体现了深邃的历史思维;提出了“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战略目标,分析了“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的外部战略环境,阐明了“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的重大战略判断,展示了高超的战略思维。重温《论十大关系》蕴含的思维方法,对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近年来毛泽东研究领域若干重要问题及其未来走向

      2025(3):17-26.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党的二十大以来,党面临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理论界、学术界以毛泽东研究为切入点,寻求破解大党独有难题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锁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近年来,理论界、学术界围绕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推出一大批关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学术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重点围绕毛泽东与中国式现代化、“两个结合”、经典著作、调查研究、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建设、历史主动精神等展开,以期为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国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启示。新时代背景下,要进一步提升毛泽东研究热度、拓展研究宽度、挖掘研究深度,为未来毛泽东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 毛泽东消费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当代启示

      2025(3):27-34.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关于毛泽东经济思想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生产和分配领域,对其消费思想的系统性探讨仍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尤其是要加强对毛泽东消费思想历史演变逻辑的研究。梳理毛泽东消费思想从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时生存型消费”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计划配给型消费”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探索,发现其对当代中国消费领域仍存在重要启示: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正确把握积累和消费的辩证关系,继续弘扬艰苦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充分发挥消费的积极作用。

    • 西蒙斯的流形理论与对象的部分学结构探析

      2025(3):35-43.

      摘要 (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关于对象如何计数的问题,弗雷格曾提出了“数目的相对性”观点,即事物的计数总是相对于概念或种类而言的。这一观点经由后人的阐释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理论。然而,这种弗雷格主义的观点先行预设了对象具有先在的个体性,从而无法揭示种类概念和事物之间可能具有的更基础的关联方式。西蒙斯突破了这一预设,建立了一个用以分析对象的基础部分学结构的流形理论。流形理论的哲学意义在于,它深化了种类概念与个体化原理的形上学关联。种类概念不仅通过同一性标准确立个体的归属,更通过提供部分学标准,决定了堆集体如何被划分为流形的成员。经过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的流形理论,也可以应用于关涉多个种类或不可数种类的对象之部分学结构的确立。

    • 对不确定原理内生性的量子模态解释

      2025(3):44-51.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不确定原理作为量子力学及哥本哈根解释的基础理论,已经超越物理学范畴,成为多学科研究中的重要思想观点。然而,学术界常将不确定原理与测不准原理(关系)混用,忽略了两者在本体论与认识论层面上的根本差异。通过对海森堡原始研究的深入分析可知,不确定原理本质上是对量子本体属性的描述,揭示了不确定性作为量子物质的内在、内生特性。基于这一理解,可以引入函数的狭义相对论理论(STRF理论),证明不确定性所导向的模态可能性与必然性实为命题逻辑的内生属性,从而从本体论维度阐明量子的逻辑基础。

    • 论《苍白之王》的残障身体书写与关怀伦理

      2025(3):52-58.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美国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小说《苍白之王》以美国国税局为故事背景,讲述了具有异常身体的国税局员工遭遇的身份认同危机和伦理困境。在正态身体霸权下,国税局员工常常摇摆于恐惧和迷恋残障身份之间,加深了自身的疼痛、羞耻和伪装等残障具身化体验,逆向确认了可感知的残障身份。国税局、医疗机构和娱乐机构等文化经济空间借助多种正态身体话语生产并剥削特异身体、医学身体和消费身体等变形的残障身体。自我关怀和互相关怀并重的关怀伦理成为反抗正态身体霸权、保障残障生命活力的重要途径。小说反思了后现代美国社会盛行的正态身体文化,重申了残障身体的物质性、可见性和依赖性,呼唤了以新型残障关怀伦理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

    • 论《在地图结束的地方》中动物书写的好客伦理

      2025(3):59-66.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代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小说《在地图结束的地方》通过小狗骨头先生的视角,深入探讨人与狗双方如何超越物种、语言和身体的限制,建构跨物种伙伴关系,体现“绝对好客”这一伦理倾向。骨头先生的遭遇作为隐喻,独特地呈现了主人威利一家身为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的历史境遇。小说中的狗作为“他者”,深刻揭示了在权力扩张和同化过程中,边缘群体如何失去家园和主体性,成为被建构的从属存在。小说借动物叙事警示历史悲剧重演的可能性,勾勒出友爱、平等的梦想之地“汀泊图”,展现理想的伙伴关系模式及其伦理意涵。奥斯特通过动物书写探讨了美国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传达了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

    • 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理论建构

      2025(3):67-76.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传承发展中华文明、构建中华文明现代形态需要科学理论部署与正确方法论指引。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应用于实现中华文明现代更新的实践:一是立足中华文明的整体性以把握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历史脉络和结构特征,从古今中西的角度阐明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理论内涵;二是构建中华文明现代更新的动力机制,阐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现代形态建设的互构逻辑;三是将中华文明现代形态视作生成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塑造其标识性特征,指引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构建。三者有机统一,构建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理论之维。

    •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逻辑

      2025(3):77-84.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逻辑起点。作为一个使命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把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选择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并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党又团结带领人民群众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使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面向未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崇高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历史逻辑的内在要求和自然展开。

    • 生成式AI应用场景下版权侵权风险的体系化规制

      2025(3):85-94.

      摘要 (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DeepSeek开启生成式AI的应用普及时代,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增加了版权侵权风险规制难度。我国宜采取“前端宽松、过程控制、后端兜底”的进路,充分发挥著作权法利益平衡的功能,构建体系化的侵权风险规制方案。事前规范层面,基于公共利益以及产业政策目标设立生成式AI版权合理使用规则以满足人工智能发展需求,并设置梯度式豁免,厘清作品使用行为边界。事中约束层面,在“元规制”模式下,构建生成式AI版权市场自治体系,强化侵权风险识别与违法行为的行政规制,维护版权市场秩序,促进作品数据的高效流通,为版权人获益创造空间。事后救济层面,根据生成式AI版权侵权主体类型及侵权行为等因素对侵权责任的认定及承担进行类型化分析,明确法律责任分配,为版权人提供侵权救济通道。

    • 生成式人工智能所涉特定犯罪的认定路径

      2025(3):95-104.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使用者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信息实施犯罪行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为该犯罪的行为主体。《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提供者规定了法定义务,提供者能履行但不履行该义务以致使用者的行为构成犯罪,必须检验提供者的行为是否构成不纯正不作为犯。只有具备形式和实质性归责条件才能将使用者行为实现的特定构成要件要素归责于提供者。提供者的提供行为一般可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 数字技术创新如何影响中国城市经济韧性

      2025(3):105-115.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03—2021年中国28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解析数字技术创新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总体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该结论通过了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异质性分析显示,在中西部城市、科技投入不足城市和资源型城市,数字技术创新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创新通过提高创业活跃度提升城市经济韧性。进一步分析发现,信息化不仅能强化数字技术创新对城市经济韧性的积极影响,还能正向调节创业活跃度与城市经济韧性的关系,即信息化增强了创业活跃度的中介作用。拓展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创新对城市经济韧性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 数字技术创新缩小了城市生产率差距吗?

      2025(3):116-124.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缩小新发展格局下的城市生产率差距,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3—2022年27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数字技术创新对城市生产率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创新对城市生产率差距具有显著的缩小作用,且其影响显著优于实用新型数字技术创新。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技术创新主要通过技术扩散效应、资源配置效应和产业升级效应缩小城市生产率差距。异质性分析表明,该影响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城市规模较大以及营商环境较好的地区更显著。本文的研究拓展了数字技术创新与城市生产率差距的研究视角,为新发展格局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政策参考。

    • 银行数字化转型能否缓解企业金融化?

      2025(3):125-135.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企业对金融利润的追求与流动性储备动机出发,通过演绎推理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发现银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金融和实体投资收益率存在非对称性影响,能够提高实体投资收益率、降低金融投资收益率,从而抑制企业金融化;银行数字化转型还能够通过识别企业融资动机、弱化信贷抵押的作用,降低企业融资约束风险,从而减少企业流动性储备需求,以缓解企业金融化。构建的面板模型实证结果表明,银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金融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该效应在企业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和行业性质方面表现出异质性;提高企业实体投资收益率、降低金融投资收益率和减轻融资约束,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缓解企业金融化的有效机制。

    • 数据监管权横向配置的反思与重塑

      2025(3):136-145.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第47条规定国家数据管理部门网络数据安全管理职责,有助于优化数据监管权的横向配置,但并未根除“网信统筹+分业监管”的传统数据监管权横向配置的弊端。传统数据监管权横向配置存在过于分散和交叉重叠等缺陷,既增添不必要的监管成本,也造成过度监管或监管不足,在应对数字经济不确定性和数据处理活动特殊性中具有局限性。传统数据监管权横向配置有违功能适当原则,需细化构建“网信统筹+专门监管+分业监管”的横向配置结构。具体而言,强化网信部门的统筹协调职能以妥善处置监管权力纠葛,确定国家数据局为专门数据监管机构以实现监管的独立性和全局性,廓清部门分业监管的权责边界以达致数据监管的分工与合作。

    • 论共同隐私的民事法律保护

      2025(3):146-154.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共同隐私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主体对同一隐私享有隐私权的隐私表现形式。共同隐私由于隐私利益主体的多数性、限定性和隐私内容的同一性,其主体隐私权的实现和共同隐私受到侵害时的保护较之个体隐私权保护更为复杂。侵害共同隐私的行为主体包括共同隐私利益享有者和外部第三人,侵害行为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公开披露和侵害利益主体生活安宁。共同隐私利益主体的隐私权应通过尊重利益主体的隐私自决权以及禁止第三人侵权的途径实现。在立法方面确立隐私利益准共有是解决共同隐私纠纷的有效方案,使利益主体在实现隐私权和进行权利救济上有法可依。在法律适用方面,采用类似必要共同诉讼模式有利于尊重和平衡共同隐私利益主体各方权利,畅通司法救济渠道。

    • 数字法治视域下在线诉讼证据适用的现实堵点及其法治因应

      2025(3):155-163.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线诉讼作为互联网技术与司法审判深度耦合的产物,是数字司法时代转变传统审理模式的应有之义。在线诉讼并非传统诉讼的补充,而是具有独立程序价值的诉讼形态。囿于在线诉讼证据的适用和审查判断方式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实践中仍存在在线诉讼证据真实性缺乏保障、在线诉讼证据与传统证据之间的认知偏见难以消弭、证人等诉讼参与人的在线庭审和质证效果冲击传统诉讼的直接言词原则等问题。为推动在线诉讼常态化运行,未来应以《在线诉讼规则》为基石,不断强化在线诉讼证据的真实性保障,重塑在线诉讼证据内涵,健全作为当事人的被告人质证程序以及优化证人等诉讼参与人的在线出庭作证规则。

    • 耐心资本的内涵特征、运作逻辑与发展路径

      2025(3):164-176.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前国际科技竞争持续加剧,中国面临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风险,亟须通过耐心资本破解短期资本偏好与长周期创新之间的矛盾。将耐心资本界定为以长期价值为导向,通过深度参与和风险共担,重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的战略性资本。我国耐心资本发展面临国有资本主导、养老基金风险承受力低、新兴产业不确定性高、监管滞后等现实挑战。借鉴美、英、日等国经验,应从完善法律与税收协同保障机制入手,构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体系,推行准入约束与柔性治理并行双轨制,健全资本市场退出机制,推动“科技-资本-产业”良性循环。

    • 低空经济与城市治理:噪声污染、隐私侵犯与公共空间占用的冲突与调适

      2025(3):177-184.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低空经济作为一种融合通用航空、无人机技术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新兴经济形态,正依托先进技术重塑城市空间利用方式,并逐渐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低空经济在提升物流效率、应急救援和城市管理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同时也引发了噪声污染、隐私侵犯和公共空间占用等城市治理难题,需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革新技术、科学规划、加强公众参与等手段平衡技术应用与城市治理难题,实现低空经济发展与城市治理的和谐共生。

    • 法治视野下教师权威的式微与重构

      2025(3):185-192.

      摘要 (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教师权威的式微不仅折射出传统教育观念中“义务本位”的局限,也反映了教育法治体系的不完善。在传统社会中,教师权威依赖礼法与道统,难以契合现代社会需求,新时代教师权威重构亟须转向法理型权威,以权利、职权与荣誉为核心,构建完整的法律保障框架。具体路径包括:在国家立法层面,通过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推进教师荣誉制度法治保障、构建教师职权的法定体系、完善教师权利保障规范框架;在学校章程层面,通过健全教师荣誉激励保障机制、明确教师职权法定范围与边界、优化教师权利情境化适用与动态调整、规范教师权威监督与保护机制,全面夯实新时代教师权威的法治基础。

当期目录 Current Issue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