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毛泽东党的理想信念建设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2025(4):1-7.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初心的本质要求。在领导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将党的理想信念建设置于思想建党的首要位置,从内涵意义、主要内容和方法路径等方面对党的理想信念建设做出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形成了毛泽东关于党的理想信念建设思想。这一重要思想系统塑造了党的理想信念的信仰之基、信念之力与信心之源。这一重要思想对新时代应对党的理想信念建设所面临的主体性、场域性、动力性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磅礴的历史伟力。

    • 毛泽东人民观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2025(4):8-16.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是毛泽东人民观形成发展的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是贯穿毛泽东人民观形成发展始终的一条主线。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是毛泽东人民观形成的逻辑起点。基于对“人民”概念内涵及外延的深刻理解和精准界定,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和人民民主专政思想,这是毛泽东对人民在中国革命中地位和作用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也是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典型实践。他以此为基础给予历史唯物主义新的内涵和阐释,实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性应用,为中国共产党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以及坚持人民至上根本政治立场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 掌握命运的历史主动精神

      2025(4):17-26.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掌握自身命运、书写民族历史和探索中国道路的重要精神指引。在追求民族复兴的奋斗历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以追求科学真理的历史认知,自觉发现问题、主动吸取教训的历史清醒,胸怀天下大事、自觉服务人民的历史担当,正确看待历史、科学把握规律的历史自信,把握国家命运、积极谋划未来的历史自觉,透过“星星之火”的特殊性历史现象把握“可以燎原”的必然性历史规律,将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成功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追求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的中国道路。

    • 毛泽东对封建妇女观的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

      2025(4):27-36.

      摘要 (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毛泽东妇女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批判封建妇女观并推进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妇女问题的基本认识,批判了封建专制统治对妇女的压迫、封建私有制对妇女的剥削以及封建宗法思想和伦理秩序对妇女的束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维度推进了妇女的社会革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统一,形成了具有中国经验和实践基础的毛泽东妇女思想。

    • 论金岳霖的“普遍命题”理论

      2025(4):37-44.

      摘要 (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普遍命题是当代分析哲学的重要议题,也是金岳霖思考哲学问题的概念框架。金岳霖认为,传统命题关于普遍命题的研究拘泥于经验,而实际上普遍命题中量词的范围涵盖了所有可思议的对象,超越了时空并指向未来;普遍命题表达了固然之理,人们可以通过归纳原则来认识这种固然之理,归纳所得到的普遍命题可以被证伪,但归纳原则作为人们整理经验理解世界的重要概念工具不会失效;普遍命题所表达的固然之理来自共相之间的关联,是道在式上的重要开展。相比当代分析哲学界关于普遍命题的研究,金岳霖为普遍命题构建了一套更具可操作性的使用中国哲学术语的方案。

    • 纽科姆难题与囚徒困境的关系新探

      2025(4):45-55.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刘易斯曾通过引入“完美复制人”策略,论证纽科姆难题与囚徒困境是同一类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但学界对此存在颇多争议。运用逻辑悖论构成的“三要素”理论重新考察纽科姆难题与囚徒困境,可以进一步澄清两者能够依据相同的“交互信念”要素而构成逻辑悖论,并在逻辑结构上具有同构性。据此揭示传统决策理论与博弈论处理囚徒困境时所隐含的理论预设,有助于正确认识两种理论的功能与局限,进而通过引入情境量化域转变思想,可为化解此类悖论提供统一思路。

    • “种族”解读的盲区

      2025(4):56-63.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6年英国脱欧派在全民公投中胜出后,英国各界充斥着“脱欧派怀有种族主义”的批评之声。尤其是针对脱欧小说代表作《秋》,评论界普遍认为作品所描写的脱欧乱局源于英国人的排外心理,其中的“围栏”现象、“护照”事件体现了英国下层人士的种族歧视。本文借鉴物理论有关“物”与“物体”的差异,对《秋》中之物进行研读,澄清评论界有关作品中“种族主义”的误读,阐明这种误读所掩盖的阶级维度。

    • 日本后“9·11”小说的越境变奏:书写他者与他者书写

      2025(4):64-69.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日本后“9·11”小说自创作之始便带有他者特性。在创作者层面,其立于与“9·11”事件、反恐战争及事件中心地保持一定距离的他者之境,书写立场相对客观;从关注对象而言,不再局限于欧美尤其是美国群体,关注更多关联主体;在人物塑造层面,聚焦普通“小人物”群体,而非英雄、恐怖分子等事件中心人物。作品以差异性他者、边缘性他者和非人化他者的视角,书写恐袭事件及其深远影响,展现恐怖、暴力与战争之下他者的困境,给予事件中被忽视和遗忘的他者群体发声机会,呈现书写他者与他者书写中“他者”认知、话语与意涵的多重越境变奏。

    • 基于知识蒸馏技术的教学优化:DeepSeek的教学应用与反思

      2025(4):70-78.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人工智能驱动教育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聚焦于 DeepSeek的知识蒸馏机制优化教学过程,探索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潜力,对其风险进行反思和防范极具意义。传统标准化教学难以满足多元认知需求,而DeepSeek利用特定技术将专业知识体系转化为适配学习者认知阶段的模块,降低理解难度并增强信息传递效果。DeepSeek的核心机制基于多模态知识融合框架与混合计算架构的协同优化,有助于形成闭环教学系统,支持实时反馈与路径优化,推动教学范式转型。通过分层知识蒸馏框架,实现学习支持与引导。最后,反思技术应用中的问题,提出通过特定机制平衡技术辅助与自主发展,强调伦理协同,为教育智能化提供融合技术与人文反思的实践框架,助力教学效率与育人实质融合。

    •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者技能形成及其适应性转型

      2025(4):79-87.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加速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从而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同时,智能化生产也引发了就业市场的深刻变革,这对劳动者技能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我国劳动者在技能形成过程中面临三重困境:职前教育供给与智能产业需求的代际错位、中低技能劳动者参与专用技能培训意愿不足和企业智能化转型中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缺口。为此,需通过“技能学习—技能积累—技能认证”递进环节,探索市场需求导向下,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建立的劳动者技能形成机理,进而以营造智能化的产教融合生态、打造人工智能驱动的终身技能培训体系、构建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资历框架制度等策略帮助劳动者完成技能的适应性转型,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

    • 智媒时代高校辅导员政治引领力提升的机遇、挑战及应对

      2025(4):88-95.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智媒体已成为当下形塑大学生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的关键场域与影响变量,这在客观上推动着高校辅导员的政治引领工作向智能化转型。但智媒体在为辅导员政治引领工作提供时代机遇的同时,亦带来了“智媒素养”的短缺滞后、“无屏障性”的信息传播、“信息茧房”的封闭效应等现实挑战。为此,应完善“全链条”培养模式,提升辅导员政治引领的智媒素养;搭建“网格化”智媒平台,推动辅导员政治引领的精准实施;注重“共情式”话语表达,实现辅导员政治引领的情感共鸣;实施“智能化”风险监测,筑牢辅导员政治引领的安全屏障,以形成智能、高效的政治引领新生态。

    • 环境立法体系化的全球经验与中国借鉴

      2025(4):96-105.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环境立法的连贯性缺失、融贯性不足等碎片化问题并非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特有现象,而是各国环境立法发展过程中都曾出现过的普遍现象。为应对立法碎片化问题,各国环境基本法的发展与环境法典的编纂在增进内容全面性、逻辑自洽性、价值一致性与目标协调性方面表现出许多共性。中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应借鉴全球经验,实现调整范围全面而规范密度适度、总分相互协调且各编分工明确,并致力于统一立法目标与确立法律原则,提高行政效能,追求系统治理。

    • 环境伦理学视域下动物保护的法律路径及其限度

      2025(4):106-115.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环境伦理学是研究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一门科学,对环境法治体系和规则建设影响重大。就其内容而言,环境伦理学大体包括“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三类观点。不同的环境伦理观,对于动物保护的法律定位及其具体路径均会呈现一定差异。在“生态中心主义”视域下,动物既不是类似“锅碗瓢盆”一样的“一般物”,也不能被赋予类似“人”的法律主体地位并以此为依托行使法律权利。相反,应赋予动物一种介于“人”与“一般物”之间“特殊物”的法律地位。我国在制定动物保护基本法、完善动物保护特别法体系的基础上,宜确立积极保障措施与消极制裁措施并行的立体化保护路径。同时,鉴于不同动物间生态价值的差异,动物保护也须恪守一定边界,具体表现在保护范围的有限性和保护程度的差异性,借此形成必要、合理且有限度的动物保护规则。

    • 气候责任的法律界定及其分配路径

      2025(4):116-125.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关于气候责任分配,目前学界主要倾向于续用污染者付费等理论。不同于这种建立在个体责任观基础上的责任分配方式,基于集体行动这一前提事实,在辨析区分气候责任、法律责任、法律上的气候责任概念的基础上,应重新厘定气候责任的内涵。同时证成互益性分配理论在气候变化应对领域的适配性,并构建一条实现路径,即保持责任弹性,优先为不同主体确立一套清晰的法律义务体系——体系内含禁止性内容和强制性内容,以此作为问责的法律基础。

    • 政党治理现代化视域中纾解“大党独有难题”的逻辑理路、内涵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5(4):126-136.

      摘要 (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重大命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规律认识达到历史新高度,纾解“六个如何始终”大党独有难题,成为政党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新时代政党治理现代化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加强理想信念建设;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解决“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难题;践行“三个务必”教育学习养成机制,强化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政党意志;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党的自我纠错;构建优良党内政治生态治理格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不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也为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出原创性贡献。

    • 数字交往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叙事

      2025(4):137-145.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伴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演进与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平台已成为现代社会交往的主要媒介,数字交往形态日趋成型。数字交往形态彻底跃出身体在场的物理时空场域,把人们从前数字交往形态的地域性、在场性等自然束缚中解放出来,增强了人的主体性和自由向度。但在资本逻辑的统筹与规制下,数字交往呈现出虚拟化、碎片化、功能化的场域特征,使人们陷入交往目的异化、内容肤浅化与价值虚无化等现实困境。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驾驭资本的根本优势,推进数字交往数据公有化,构建数字交往的伦理秩序与法律体系,唤醒人的主体性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推进现代数字交往形态健康、有序发展。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

      2025(4):146-155.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本公共服务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基于2012—2022年中国28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探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在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作用更大。机制检验表明,产业结构升级为间接传导路径。拓展性分析表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本地-邻地”的空间溢出效应。政府应补齐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 供应链安全与装备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5(4):156-167.

      摘要 (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09—2023年中国沪深A股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研究供应链安全对装备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研发投入的中介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供应链安全显著促进了装备制造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且研发投入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供应链安全对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强,而民营企业则借助供应链安全更有效地提升其创新绩效;可持续发展目标较低的企业更依赖供应链安全实现生产效率优化,高目标企业则将其转化为创新驱动优势;中上游企业在供应链安全驱动创新绩效改善上表现更优,下游企业则通过供应链安全建设显著提升规模化生产效率。本研究从供应链安全视角出发,为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与政策启示。

    • 弱策略的强效能:“一路象北”的国际传播适配机制

      2025(4):168-176.

      摘要 (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国际传播的“逆向困局”,以“一路象北”为案例,揭示高稀缺性自然事件与适配性传播策略的协同机制。案例显示,在应急管理层主要采用政府96小时静默“应激—调适”动态演进策略,依靠西方媒体接力村民短视频;在叙事解码层,运用“本真—共情”故事供给策略;在技术升维层,实现从工具理性到关系契约的跃迁。案例表明,在静默策略的协同机制、缺陷美学的符号转译和微粒叙事的持续供给三个方面具有可迁移性,但须注意静默生态的主体性重建、身体叙事的时间性正义和技术介入的空间性敬畏。案例成功将讲述中国故事的结构性弱势转化为强传播势能,为高情感共鸣的非政治议题的国际传播提供相应的借鉴。

    • 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时期社会治理及其历史经验

      2025(4):177-183.

      摘要 (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时期社会治理服务于救亡图存的紧迫需要。通过创造性地构建适合战时国情的四位一体治理模式:激发民族意识,凝聚社会共识,为有效社会治理培树科学理念;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为有效社会治理构建利益共同体;整治陋风流弊,规范社会行为,为有效社会治理营造良好风气;解决社会问题,做好社会保障,为有效社会治理提供强力调节,实现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初步转型。该治理模式不仅为战后社会变革奠定良好基础,也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 宋代身丁税若干问题再探讨

      2025(4):184-191.

      摘要 (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宋初两浙路继承吴越旧制的身丁税为无偿征收,与丁盐钱无关,且在真宗时期业已废除。两浙、江淮地区的丁盐钱原为百姓在食盐与蚕盐榷法下偿付官府计口配盐之钱。崇宁年间,两浙路推行盐钞法,官府停发蚕盐,仍令百姓按丁口缴纳六成蚕盐钱。政和、宣和年间,此制又推广到江淮地区。由此,源自蚕盐俵配的丁盐钱先后演化为新的身丁税。宋代身丁税的免征群体主要有品官、僧道、残疾者以及家有长辈年八十岁以上之户。宋代身丁税的征收依据变化与除放过程,表明其演进仍趋向“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当期目录 Current Issue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